天天饮食锅包肉(「春节美食」锅包肉大鱼大肉之外的一股清流)

访客2022-12-15 08:51:3815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除浙菜、闽菜、湘菜等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菜系,东北菜就是其中之一。东北菜讲究吃得豪爽吃得过瘾,非常有特色,有“第九大菜系”之称。锅包肉,就是经典的东北菜之一,相传是光绪年间,由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厨师郑兴文创造的。

春节前夕,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来到锅包肉的创始店家——黑龙江哈尔滨市老厨家道台食府(以下称老厨家),探寻东北名菜锅包肉背后的故事。

东北名菜锅包肉。图片来自网络

东北名菜

肉食为主,五谷为副食,应当说是东北民众数千年的饮食特点之一。许多菜肴表现了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菜品不拘泥于细节,菜肴丰富又实惠,颇有东北人的气质。

作为一道颇具盛名的东北名菜,锅包肉的做法并不复杂,但要想做得恰到好处却需要些功夫。

在锅包肉的创始店家“老厨家”记者了解到,锅包肉虽然突出甜酸味,但咸味不可无,无咸味则甜酸味不正,且糖、醋比例要适宜,甜味和酸味要相等,不能过甜、也不能过酸。

一份标准的锅包肉,要将猪里脊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所以又叫锅爆肉。外脆、酸甜,里面的肉嫩,出锅时浇汁并着以葱丝和香菜点缀,浇汁像水一样薄薄地在肉表面沾一层,口感轻盈,没有流在盘子里多余的汁,酸甜可口的锅包肉就制作而成了。

1月22日,上游新闻记者在老厨家看到,食客络绎不绝,就餐的不止是本地老饕,更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从广州来到哈尔滨旅游的宋先生说:“我和妻子是资深的美食爱好者,每去到一个新城市可以不去景点,但一定要吃当地的美食。锅包肉就是东北菜肴中的经典菜式,此次就是慕名而来。”

品尝了刚刚出锅的锅包肉后,宋先生表示,“肉片薄厚均匀,恰到好处的酸甜味包裹着酥脆的味道,的确是不虚此行。

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锅包肉的传承。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官厨妙手

关于锅包肉的起源,普遍认为是清朝光绪年间,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厨师郑兴文之手。

研究史料显示,清代旗人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兴趣,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门下。1907年,经其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举荐,郑兴文带着14个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哈尔滨道台府,是清王朝设置的最后一个官衙,同时也是哈尔滨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清朝的“道”是介于府与县之间的机构,是哈尔滨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机构,前后有16任清政府官员在此办公。

根据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网站龙志网记载,当时道台府里经常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琢磨如何让外国人也喜欢这道菜,便想起在北京经营真味居时,那些驻华使馆的官员喜爱甜酸食品。于是,他决定试着改口,加入糖醋。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国人品尝后连连叫好:“哈拉少(东北话,挺好、不错),哈拉少!”

由于外国人读“爆”这个仄声字并不标准,久而久之,就把“爆”字读成平声字“包”。于是,“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

郑兴文在不断完善这道菜时,又加入了水果,即把苹果切片,再置入红酒中浸泡,取出作配料。调汁时,又加入一些鲜柠檬汁,使其更为清香、不腻。于是,锅包肉在某些外国人的心目中,便成为中国第一美食。

1911年4月3日,清政府在奉天(今沈阳),召开有十二个国家出席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大会,是中国第一次召开国际科研大会,以伍连德为首的中国医生战胜了鼠疫,大会给伍连德颁发了“鼠疫斗士”的匾牌,还给郑兴文颁发了“滨江膳祖”的匾牌。清政府外务部大臣施肇基(原滨江关道第三任道台),颇为了解郑兴文的厨艺,所以点名要他赴奉天主持会议的饮食。

在20多天的服务中,郑兴文注意到,代表们虽然喜欢锅包肉,但每桌都有剩余。原来这种火候菜,存放时间一长就易变艮,人们就不喜欢吃了。于是,他将“烹汁”改为“熘汁”,又增加了蕃茄酱,使之颜色鲜艳。强调二次油炸,一次炸使其里嫩,捞出能保留水份,不致干硬;再炸使其外焦。经改做,此菜再没有剩余了。

1922年,郑家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道街南侧经营老厨家饭店时,经长子郑义林建议,将锅包肉中的水果配料去掉。老厨家是中餐饭店,不宜制做颇像西餐的菜。郑兴文同意了,而且还恢复添加姜丝、葱丝、香菜梗的做法,但保留了甜酸口。

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锅包肉创始餐厅——老厨家。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国际菜女士菜

上世纪初期,郑家经营的老厨家饭店离中央大街仅二十步远,属繁华地区,每天座无虚席。由于保留了甜酸口,仍是中外客人的首选菜。

锅包肉兼有北方菜系的咸,还有点西洋风味的甜酸。从这道菜中,不难看出它的国际关系,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融会,也可以把它称为一道国际菜。在欧美国家的中菜馆里都有这道菜,而且颇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各地饭店迅速增加。人们办喜事,不在院里搭大棚办酒席了,喜欢去饭店就餐。锅包肉又在百姓中传开。但百姓自己做菜时因不知二次炸制和免蛋清,往往口感不好,还得去饭店吃。女士喝酒的人毕竟较少,她们往往以吃菜为主,锅包肉就成为她们的首选。于是,锅包肉又兼有女士菜的美誉。

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老厨家收藏的传统食盒。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年夜饭上的清流

现如今信息灵通,交流迅速,锅包肉早已传到全国各地。根据各自的饮食习惯,往往又有变动。有的地区加广东米酒、玫瑰露酒;还有加蜂蜜、蕃茄沙司;沈阳部分饭店里,至今仍保持1911年最初传入时加蕃茄酱的做法。

正宗的东北年夜饭,必须有十余道“硬菜”,数量必须为双数。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中,五味俱全,唯酸甜之味穿行于大鱼大肉的厚重味道中,如一股清流;但凡大场面的宴席上,锅包肉总会是要露脸的。一桌东北硬菜中,锅包肉就是专属东北人私藏的一抹酸甜味。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