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30年前的清华少女)

访客2022-12-15 09:06:022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举国加速的抗疫进程中,不用打针的疫苗,它来了!

6月7日,我国疫情防控再传利好,一款雾化吸入式新冠病毒疫苗,即将正式推出。有了吸入式疫苗,不光不用挨针,还能帮助人体形成黏膜免疫,相比较传统的注射免疫方式,数以亿计的群众,将就此添上新的免疫战衣。

成功研发吸入式疫苗的人,是我们熟悉的陈薇院士。陈薇,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人。新冠来袭之前,许多人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却早已默默守护这个国家许多年

2020年1月26日,武汉封城第四天,荆楚大地气氛沉重,全国人民牵肠挂肚。一支高智商的特殊部队,紧急来到江城,站在最前面的,是30年前的清华少女,今天的顶级生物危害防控专家陈薇。

这个令人难忘的春节,陈薇肩负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向着病毒肆虐的前线逆行,吹响了宣战的号角。

作战第一步,是核酸检测、计算敌情。刚到武汉时,病毒核酸检测的需求量非常大。陈薇走下飞机,24小时内,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搭建起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她指导当地检测人员,应用检测试剂盒,大大缩短了核酸检测时间,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检测能力。

作战第二步,是流调筛查、摸清敌况。陈薇带领科研团队,利用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理论,建立起病毒鉴定链条,对患者感染的类型进行分类筛查,迅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作战第三步,是疫苗研发、断敌生路。疫苗,是抗击病毒最有力的武器。陈薇团队在武汉,与后方科研基地联手,集中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上。

此时,全国人民的心已提到嗓子眼上。大家把陈薇团队,看成百米赛跑中身披五星红旗的种子选手。她不仅要和国内病毒疫情比速度,还要面对国际层面彰显中国力量,对少数幸灾乐祸的反华势力,给予勇猛地回击。

3月16日,这是我国新冠抗疫历史上的闪光节点。陈薇团队的新冠病毒疫苗,在我国第一批进入临床试验。随后,更多的闪光点不断爆发。

4月10日,疫苗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接种人员,全部成功。

4月12日,疫苗进入第二期临床试验,在全世界速度最快。

8月11日,疫苗进入第三期国际临床试验,又是全世界领先。

2021年1月1日,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一场浩大的全民防线构筑运动,正在扑灭这个邪恶的病毒。

此时,陈薇欣慰地笑了,但她却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仍然奋斗在战疫进程中。她说:除了胜利,我别无选择!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陈薇身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奋战。但别忘记,家人眼中,陈薇同样是凡人。2020年2月3日,她终于抽出空来,向父母打了迟到的拜年电话。此前,父母是从电视新闻上才看到,女儿冲到了封锁中的武汉。母亲欣慰地笑了:“你是国家的人!”

一年多来,陈薇面对高负荷的工作,她的两鬓多了许多白发,人也瘦了整整一圈。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宁。

党和政府给予陈薇崇高的荣誉。2020年9月8日,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上,陈薇获得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会后,面对记者采访,她没有多提自己,而是说:“这几十年,团队基本没有歇过。”有记者问,她最骄傲的成绩是什么。陈薇的回答让人没有想到:“我最骄傲的事,是做一位母亲。儿子灿烂的笑,是我前进的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薇对人民的爱,源于她对亲人的爱。

她的儿子叫麻恩浩,当年非典时,恩浩才4岁,妈妈就远行上了战场,恩浩看见电视里的妈妈,也要不舍地亲吻。现在,他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主修生物学专业。

恩浩说母亲忙于科研,和我相处时间很少,但她从不提多高的要求,而是支持我的每个选择。陈薇告诉儿子,这辈子你只需做好两件事,娶最爱的女人,干最爱的事业。在母亲的影响下,恩浩中学时,主动申请去西非援助,是唯一的埃博拉疫情援非中学生。

高三时,他在紧张备考的同时,又成为全国防艾基金会志愿者。在陈薇的影响下,麻恩浩茁壮成长,立志要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看着越来越成熟的儿子,陈薇笑了,仿佛看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请和我们穿越到29年前,看初出茅庐的陈薇,如何护国佑民、一路走来。1966年,陈薇出生于浙江兰溪。她天资聪颖、读书刻苦,别人家担心孩子不学习,她的父母担心她太累。1988年,从浙大毕业,被保送进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那时候的陈薇,还没想到要做病毒科学家。八十年代末,她长发飘飘,前卫时尚,虽学理科,但业余喜欢文学舞蹈,是周末学生食堂舞会的名人,甚至还是清华大学咖啡厅的第一批兼职女服务生。硕士还未毕业,一家大企业,就挖到了陈薇,想和她签约,陈薇最终拒绝了。

那天,陈薇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办事,了解到这所学院的光荣历史。1951年,正是抗美援朝白热化的时间段,中华儿女在朝鲜大地上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抵抗帝国主义的钢铁洪流。

常规作战无法取胜,美军使用细菌武器,给我军造成了一定损失。消息传来,周恩来总理坐不住了,他痛感专业机构的重要性。全国顶尖科学家汇聚一处,开始研究防御生化武器和核武器,从此,就有了这所院校。

学习这段历史,陈薇热血沸腾。去大企业,钱多事少离家近,别墅豪车出国游、子女拿绿卡、老人在身边……常人几辈子也奋斗不来的东西,就在她眼前。但陈薇却感到,这些终究是身外之物,远没有为人民、为祖国、为党工作,来得更有意义。1991年,她放弃了优裕的未来,奔赴为国领命的战场。

在企业,一切研发都是为了商业目的,只要项目成功,参与者都能挣到钱。但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学习和科研是艰苦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陈薇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做好了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

4年后,她获得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3年后又成为医学博士。她用真才实学,拿下双料博士,从此崭露头角。她工作节奏快、说话语速快,就连走路也带风。身边男性同事都佩服地说:“她的思维太敏锐了,而且总能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们跟不上她的节奏。”

不久后,她就入选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并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她又凭出众的业务能力,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年仅36岁的教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历史上是第一例。

考验,随即到来。2003年,“非典”来袭,首先在我国南方爆发。当时,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除了没有封城,和新冠疫情时几乎一模一样,而信息的不发达,让那时的人们更加紧张。

危急时刻,陈薇接到命令,牵头负责研制非典病毒疫苗。从此,她没有了节假日和周末,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全消毒的工作环境里,科研人员不能喝水、上洗手间,更不用说打电话了。经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2月12日,她又南下广州,追溯病毒源头。

此时,儿子只有4岁,全部交给了丈夫麻一铭,后来母亲也从兰溪赶到北京帮忙。自从两人结婚,丈夫就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他说,老婆的工作太重要了,能救好多人的命,让她做家务,太浪费了。

在50多天没日没夜地努力下,非典疫苗顺利推出,关键时刻,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为最终战胜非典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陈薇一战成名。

2006年,陈薇开始研究埃博拉病毒。这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病毒,传言中,接触者必死无疑。2014年,埃博拉病毒变异蔓延,从欧美到全球一片恐慌。为将疫情阻挡于国门之外,陈薇带队前往西非。

经过科研攻关,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诞生了。不久后,又获得了境外试验的许可。这是中国疫苗第一次走向境外,陈薇,让全世界向中国竖起了大拇指。

2008年,汶川地震,是陈薇,接下国家卫生防疫组长的任务,奔赴一线。北京奥运,又是她,参与到安保专家组中,负责生化反恐任务。

时过境迁,十几年之后,还是这个名字,在亿万中国人和新冠病毒之间,构筑了坚强的防线。

有人问陈薇,你每天都要和高浓度的病毒面对面接触,你怕不怕?陈薇脱口而出,穿上了这身军装,意味一切都是你该做的。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岁月静好,只有默默耕耘的英雄,为社会带来正常的运转秩序。

我们每个人,可以淡泊普通,可以甘于平庸,但我们不应忘记,中国这片土地上,像陈薇院士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

是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力量根源,是他们,代表了共产党人为群众服务的理想信念,也是他们,向世界证明中国人的前行方向。他们本可过上独善其身的日子,但却背负起兼济天下的重担。让我们致敬陈薇院士,致敬守护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