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中山陵为何能按帝王规制修建)
要论中国最后一个大型陵墓,那一定是坐落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
中山陵占地面积庞大,光是陵寝面积就有8万余平方米,周围还有附属的纪念建筑群。陵内有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相应规制一应俱全,堪与古代帝陵媲美。
众所周知,中山陵是为安葬和纪念孙中山先生修建的陵墓,但恰恰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那么,孙中山逝世以后,陵墓为何能按照帝王的规制修建呢?
一、
其实,修建一座帝陵般的陵墓,并非孙中山的本意。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第一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历史大事,清朝被推翻,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向终点。
但与此同时,受限于局势压迫,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
在刚刚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数次来到南京的紫金山,在这里他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未来,分析着当下的时局,心思凝重。
卸任总统之位后,孙中山虽有不甘,忧虑革命前途,但毕竟没了职务,反而少了千斤的负担,经常与胡汉民等人来到紫金山打猎。
站在紫金山上,俯瞰金陵大地,一马平川,气势颇为雄伟,孙中山十分青睐此地,笑着对旁人说道:“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
可见孙中山本意,也只是向天下百姓“乞一抷土”,让自己足以长眠即可。
1925年,孙中山第二次交代身后事。
孙中山原先的职业是医生,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其实一直都很熟悉。
早在数月以前,孙中山去黄埔军校检阅学生战术演习,看到这些军校生十分出色,他心满意足,并对随行的蒋介石说:“我此次去北京,知道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但是我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何谈危险?况且我年已59岁,虽死亦可安心矣!”
蒋介石闻言大惊失色,忙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孙中山说道:“余盖有所感言也。若是两三年前,我还不能死,但现在有了这些黄埔学生,可以完成我未竟之事业,我则可以死矣。”
孙中山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经很严重,时间不多了。
如孙中山预料的一样,不久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严重到躺在病榻上不能行动了。
孙中山对于死亡一向没有畏惧,身为基督徒的他认为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但他不放心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放心自己未竟之事业。
所以,孙中山趁自己还清醒时,立下三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致苏联遗书》、《家事遗嘱》。
前两份遗嘱都与国事有关,孙中山在其中总结了几十年革命的经验,确立未来革命的方向,并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成为无数革命志士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孙中山放不下的,还有他的爱人宋庆龄,他在《家事遗嘱》中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其实,孙中山所说的“所遗衣物书籍住宅”,只是一些简单的遗物,仅有的住宅还是南美华侨所赠,除此以外,孙中山没有留下任何私产。
关于自己的下葬问题,孙中山并未多说,只是希望自己安葬南京,并效仿苏联的民主先驱列宁留下遗体,供民众瞻仰遗容,留下革命之精神。其余尽可能从简,不要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孙中山先生担得起这八字。
但是立下遗嘱之后,宋庆龄陷入悲痛当中,整日以泪洗面,孙中山不忍看着妻子如此悲伤,便一直没有签字。
直到1925年3月11日,逝世的前一天,孙中山有感自己将要离世,他才在遗嘱补上签名。
次日早上,孙中山,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被国民党尊称为“国父”的伟人,与世长辞。
按照孙中山的遗嘱,他的丧事本应该从简,以帝王规制修建中山陵,绝非孙中山这位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的民主先驱之本意。
那么,为何还是修建了如此庞大的中山陵呢?
二、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民意的要求。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制的中国。没有经过思想解放运动,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共和之含义,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暂时也还只是一个美丽的设想。
然而即使是这个设想,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依旧是弥足珍贵的,民众知道,孙中山是在为天下苍生而努力,是在为民生和民权而奋斗。
即使孙中山并未实现他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孙中山赢得了全体民众的爱戴和尊敬,全体民众不仅仅是指贫民百姓,更指那些达官显贵以及掌握实权之人。
因此,在朴素的观念中,表达对孙中山先生敬仰的最好方式,就是举办宏大的葬礼,修建最高规格的陵墓。
故而,以帝王规制修建中山陵,是当时民意对孙中山敬仰的体现。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民党政治目的的需要。
从南北对立的角度讲,北洋军阀占据着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共和政府之名,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南方的国民政府准备北伐,从北洋军阀那里夺取政权,而孙中山就是凝聚力量的旗帜。
孙中山的葬礼不能不声不响地就办完了,国民政府需要“大操大办”,以向全国宣告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从法理上否定北洋军阀政府,从舆论上打击对手。
而从国民党内部来讲,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立者,不论是蒋介石还是汪精卫,想掌控国民党,就需要有孙中山继承人的身份。
所以,蒋介石和汪精卫等人都争着办孙中山的葬礼,并且一致要求大办,以体现是自己继承了法统。
从内到外,从民众的意愿到国民党的政治目的,都要求孙中山的葬礼要庄重,陵墓规格要大,规制要高。
在这种情况下,以帝王级规制修建孙中山的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孙中山确实留下了丧事从简的遗嘱,但他交代的是身后事,在他逝世以后,操办葬礼的不是他,决定要不要修陵墓的也不是他,他也只能收下这份“盛情”。
不过,修建高规制的陵墓尽管形成了合意,但不论是孙中山遗体的下葬,还是陵墓的修建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
孙中山生前吩咐要效仿列宁,留下自己的遗体,但是在当时中国并没有可以防腐的玻璃钢棺材,只能向苏联求援。
苏联方面倒是对孙中山很尊敬,一听说这个请求,立即同意赠送。
但路途遥远,从苏联运到国内要好几天,孙中山的遗体只好暂厝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
苏联的玻璃棺材运到后,打开一看却发现因为运输途中的磕碰,发生了损坏,不能再用,没办法,只能再从苏联订做一户棺材。经过这一折腾,就过去了将近半个多月。
孙中山的遗体提前就做了防腐处理,但是由于技术不达标,等到苏联的玻璃钢棺材再次运来时,中山先生的遗容已经不能再供瞻仰了,只能改为土葬。
孙中山去世前就留下遗嘱,希望归葬南京紫金山,虽说陵墓的选址已确定,但过程还是颇费周章,这又是为何?
三、
彼时南京尚在段祺瑞政府的手中,要在紫金山修建陵墓,不通过段祺瑞那是不可能的。
国民党元老人物林森亲自与段祺瑞政府交涉,段祺瑞知道孙中山德高望重,修建中山陵一事意义非凡,他不仅没有阻拦,还让南京政府帮忙照料。
1925年4月21日清晨,宋庆龄在长子孙科的陪同下从上海飞抵南京,上午出席完追悼大会,下午便赶赴紫金山勘选墓址。
此时的宋庆龄心中充满悲伤和对丈夫孙中山的追念,这份感情让她在选址上变得异常认真,定要选出最合心意的地方,当天未能作出决定,次日又登山看了整整一天,才选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
国民党专门成立丧事筹备委员会,经过会议表决,选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作为墓址的提议通过,接下来便是修建陵墓的准备工作。
从1925年5月开始,筹备委员会悬赏征求陵墓设计图案,原定8月底截至,但海外华侨应征者良多,在他们的要求下,征求日期延长了一个月。
在几十份方案中,吕彦直设计的图案被委员会采用,他本人也被聘为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能够脱颖而出,在于他的设计理念符合孙中山先生的性格和革命精神。
在吕彦直设计的图案里,整个平面呈现出警钟形,有“唤起民众”之寓意。建筑专家称赞此方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而这正符合孙中山革命之精神激励后人之理念。
吕彦直设计的建筑风格既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庄重大气,又融合了西方建筑之精神,这种中西合璧之理念,是孙中山革命精神和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除此以外,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还剔除了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并让墓室和祭堂相通,从祭堂可直接入墓室瞻仰。建筑的色彩摒弃了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采用更能体现民主色彩的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
这些设计细节虽小,却十分关键,因为它体现了中山陵与古代帝陵的根本性不同。中山陵虽然规制与帝陵相齐,但它的存在不是为彰显帝王之权威,而是传达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供后人瞻仰。
所以,中山陵是帝陵规制,但它绝不是帝陵。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推翻帝制而奋斗,他的贡献值得帝陵一般高的规制,但中山陵却绝不能修建的和帝陵一样,否则这便是对中山先生反对帝制之事业的玷污。
四、
从这一点来看,吕彦直确实高明,他的设计方案,不论是大的理念,还是小的细节,都符合孙中山的精神和气概。
吕彦直能够做到这一点,大概与他从年少时就对孙中山的景仰有关。吕彦直幼年时在巴黎旅居,彼时孙中山遍访欧美,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
吕彦直从长辈们的口中屡次听到孙中山的名字,他出于好奇,便拿孙中山的著作来读,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孙中山革命理念的忠实拥护者。
吕彦直熟悉孙中山的思想理念,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设计出如此优秀的方案,这上面承载的,是他对中山先生的独到理解。
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以后,开始主持设计施工,他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以至于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去世,年仅36岁。
如今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有一座纪念碑,碑上部为吕彦直的半身遗像,以纪念吕彦直为修建中山陵所做的贡献。
像吕彦直一样无私奉献的还有近代中国水泥大王姚锡舟。作为中山陵的承建者,姚锡舟说自己不是为了挣取钱财,而是“崇拜伟人观念。抱一名誉观念、义务、决心”。
姚锡舟所言非虚,从承包陵墓工程开始,便一直是姚锡舟的工厂和施工队垫资,选取石料、水泥等莫不是最上等,前后花费数十万两白银,费劲了艰辛。最后一算,姚锡舟不仅没赚到一分钱,还亏损了十几万两白银。
如果不是出于对孙中山的敬仰,这般亏本的买卖,姚锡舟又怎会去干?
在中山陵的修建过程中,参与修建的人员都付出巨大。中山陵修建时间不同以往,正处于北伐战争期间,各地都燃起战火,所以物资运送时常中断,工程便不得不暂停。
中山陵工程从1926年1月开始破土动工,一直到1929年年底,陵墓的主体建筑才竣工,牌坊、碑亭、陵门等到1931年才告竣,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在众人的努力下,孙中山的“国葬”大典,在1929年6月1日这一天终于到来。
南京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迎榇队伍从北平迎来遗体,移入中山陵的墓室,孙中山自此长眠于此。
下葬当天,南京城满城漂白,数十万百姓自发护送,他们无声地跟随,希望陪敬爱的孙中山先生走完这最后一程。
孙中山的灵柩由青铜打造,重达半吨,由108位杠夫抬棺,一路缓慢而平稳地前进。送棺队伍中少有声嘶力竭的呼喊,但悲伤浮现在每个人的脸上,在哀乐之下,伴着低沉的啜泣声,这是民众对这位伟人的不舍和追念。
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几年,这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所有人都早有了心理准备,但在真正看到灵柩时,却依旧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不自觉的泪流满面。
孙中山是民国时期唯一以“国葬”规格下葬的人,此次葬礼之宏大,民国绝无仅有。参加葬礼的人多达数万,其中有政界巨擎,有商界大亨,有文学大家,他们不限党派,不限身份,云集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送行。
宋庆龄自然不会缺席丈夫的葬礼,为了远离政治漩涡,不被蒋介石利用,宋庆龄一直远走外国,得知下葬日期后,她立即赶赴回国,参加葬礼。
走入中山陵,从第一级石阶开始,宋庆龄便在心中默念,直到最后一级,是三百九十二级,宋庆龄知道,这象征的是三亿九千二百万国人,是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前仍挂念不忘的同胞。
6月1日早上10时零8分,灵柩移入墓室,安于圹内,中山陵外响起101响礼炮。从这一刻起,全国民众停下手中的工作,集体默哀3分钟。
葬礼圆满结束,关于孙中山这位一代伟人的故事走向终点,但是此次葬礼规模之宏大,让它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其过程中凝聚的民心,亦让中山陵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所以中山陵不仅成为世界各地人士拜谒孙中山的地方,还成为许多人对民主共和之革命思想的寄托。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全国各地的学生来到中山陵谒陵请愿,表达抗日意愿。
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大量的爱国人士来到中山陵哭陵,这其中蕴含的是民众对蒋政权的不满,对孙中山先生的追念,对那个三民主义梦想的向往。
所以,必须要说的是,中山陵是按照帝王规制修建的陵墓,但它不是帝陵,里面长眠的不是封建帝王,而是一位为推翻帝制做出巨大贡献的民主先驱。
相关推荐
- 湖北三江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 60925996.99 元中标红林总装厂房二期工程
- 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龙里县城区排涝工程勘测
- 北京中和联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植物表型研究设备采购及伴随服务(重新招标)项目,中标金额 7764000 元
- 霸州市佳理鑫五金制品厂中标新乐市第三中学采购项目
- 河北泽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为路南区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总承包(EPC)(二次)中标候选人
- 河北石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110736.93元中标高铁片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三标段
- 中基恒源建设有限公司中标高铁片区(含新华商业广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五标段,中标价 13430852.95 元
- 九芝堂换帅完成工商变更
-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运营配套建设项目施工(二次)第一中标候选人
- 浙江宁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97028327元中标慈溪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建设项目(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