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镇(去川沙)

访客2022-12-23 21:07:0092

川沙镇原来是川沙县的县城,后来川沙撤县并入浦东新区,川沙城就降级变成了川沙镇。虽然变成了镇,它的面积仍然要比普通的镇大许多,功能也比普通的镇多许多。比如说,川沙镇有地铁站,有多条公交线路,还有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多个旅游景点。不过大归大,走遍所有的景点,一天的时间也绰绰有余。

川沙街景

之前我曾经去过一次川沙。当时虽然时间有限,却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所以最近又特地去了一次,专门去找寻那些“意想不到”。

一、想不到川沙有一座“鹤鸣楼”

川沙的鹤鸣楼坐落在川沙公园内。照理说,公园里有些亭台楼阁并不奇怪,可是这座鹤鸣楼却让我觉得意想不到。因为这座鹤鸣楼的建筑形式完全不是江南一带的建筑风格,看上去倒是与武汉的黄鹤楼颇为相似。后来看了公园的介绍才知道,鹤鸣楼的确是模仿黄鹤楼建造的。

鹤鸣楼是不是很像黄鹤楼?

鹤鸣楼于1993年6月落成开放。楼有五面七层,高54米,总面积4200平方米,比黄鹤楼的五层49米,还要高5米。鹤鸣楼上用琉璃盖顶,下砌石玉平台,画栋回廊,连80立柱,系60金钟。正匾“鹤鸣楼”由赵朴初题写。

鹤鸣楼

之所以取名为“鹤鸣楼”,是因为浦东滨海一带,古代产盐,地名下沙盐场;又多沼泽,产鹤,地名俗称鹤沙。“鹤鸣”二字则取自《诗经》中“鹤鸣于九臬,声闻于天”的佳句,意寓浦东开发,名闻天下。

虽然鹤鸣楼不是古迹,但是整座楼飞檐翘角,气势宏伟,很值得一游。只可惜我去的时候,鹤鸣楼的内部因疫情缘故没有开放,不能登楼从高处一览川沙镇的美景。

二、 想不到宋氏家族曾经在黄炎培故居“内史第”居住

“内史第”坐落于川沙镇新川路218号,坐北朝南, 三进院落,为沈树镛祖上所建,原称沈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遂改名为“内史第”。

内史第

江南古镇的官宦宅第多了去了,为什么唯独“内史第”让人意想不到呢?这是因为“内史第”曾经集聚了中国近代的众多名人。不仅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诞生于此,而且黄炎培及其次子、民主战士黄竞武烈士,黄炎培堂侄、著名音乐家黄自及其弟会计学家黄祖方也诞生于此。除了是黄炎培故居,全国政协常委黄大能、著名学者胡适等近现代名人也曾在此居住。

内史第中的黄炎培故居

最最令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宋庆龄以及宋美龄、宋子文等宋氏家族成员也诞生于此。1890年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从“巡行传道”转为“本处传道”,回到川沙,借住“内史第”沿街三间房,直到1904年迁往虹口,总共在此居住了十四年之久。期间,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曾于“内史第”开设福音堂,在川沙地区传教。宋氏三姐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生在这里的。

宋氏一家人

有人说,镇上现有的教堂是宋嘉树曾经任职的地方,恐怕有误,因为这个教堂是天主教堂,而不是宋嘉树传播的基督教。

川沙天主堂

三、 想不到川沙保留了一段古城墙

川沙的古城墙在古城墙公园内,而古城墙公园就在“内史第”左侧大约200米的马路对面。

古城墙公园入口

这段古城墙目测约有90米左右,占地约2000平方米。城墙上有一座岳碑亭、一座魁星阁和一尊旧时的大炮。

抗击倭寇的大炮

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的。凭借此城墙,川沙人民曾经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

古城墙上面很宽阔

岳碑亭是1988年建的。亭中竖着一块高165厘米、宽82厘米的石碑,上刻七绝诗:“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商丘狂学士李梦龙索余书□□大梁之舞剑阁。”落款“岳飞草”,钤“岳飞”、“鹏举”两印。

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岳碑亭

有人说,岳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舞剑阁手书此诗赠予李梦龙。后来李梦龙到浙江天台山当和尚,几经转手,将岳飞墨迹传到了徒裔了心和尚手里。了心和尚于明朝来川沙种德寺当住持时,便将岳飞的墨迹带到了川沙。不过,经宋史专家考证,李梦龙是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晚于岳飞(1103-1142)时代,故事纯属虚构,所以此碑上镌刻的是否是岳飞手迹也有待于考证。

岳飞墨迹是真是假?

与岳碑亭遥遥相对的是一座飞檐翘角的三层阁——魁星阁。据说,这是文昌宫的旧物,上海地区仅存两座,另一处在上海文庙。

上海仅存的两座魁星阁之一

转到城墙的侧面,还可以看到二株树龄大约有100年的丝棉木,树根扎在斑驳的青砖中。令人惊奇的是,树根竟然没有把城墙撑裂。

长在城墙上的丝棉木

四、没想到川沙老街——南市街有这样几个网红打卡点

南市街可能不是真正的川沙老街,因为几次问路的时候,问到“老街怎么走”,都被指引到不同的方向,直到问了“南市街怎么走”才算到达了目的地。

南市街相对较窄

南市街是利用原有建筑打造出来的一条旅游街,就在“内史第”右面的弄堂里。街不长,大约只有200米左右。它和与其垂直的中市街一起形成了所谓的“老街”。

中市街的中央种有大树

在南市街和中市街的相交处,有一座石牌坊。牌坊的上方书有“彪炳千秋”四字,并悬有“恩荣”匾,横梁著有“明嘉靖末为禦倭有功而赐金绮冠带诰赠奉政大夫乔镗建”字样。看样子,这是为纪念明朝川沙奉政大夫乔镗带领父老乡亲开挖护城河、筑城墙,多次击退倭寇所建的功德牌坊。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牌坊是2013年重建的,原来的那座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毁掉了。

两街相交处的石牌坊

牌楼的旁边,有一个茶馆。据说,这里定期举办沪剧、越剧、评弹演出,演员都是上海专业剧团来的,只要网上预约订票,即可前来观看表演,碰得巧还能遇到名角呢。

定期举办演出的茶馆

虽说在这两个地方拍照的人不少,但是南市街最红的打卡地却是一爿建于1905年的饭店。为什么呢?因为它保留了文革时期的标语和“国营工农饭店”的店招,在上海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网红打卡点“工农饭店”

五、 没想到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竟然有一辆蒸汽机火车头

上川铁路是一条客运铁路,自浦东庆宁寺起经川沙终至南汇祝桥,总长35.35公里,设14个站。

川沙火车站旧址

这条铁路最初是由黄炎培、张志鹤等发起筹建的,于1921年开工建设,经过4年多的建设,于1925年10月部分建成通车,1936年全线竣工。

由于上川铁路两根铁轨之间的的轨距仅为1000mm,车厢也比普通车厢小,所以被民众称其为小火车。

小火车采用蒸汽机车,一般由4到6节车厢组成,车厢内像地铁车厢一样设置了靠边的两排长座椅,全部由木头板条制作而成。小火车的票价最低是5分,最高是2角5分,早上第一班车大约在4点至5点,晚上末班车在18点至20点。

蒸汽机车

小火车一直运行到1975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条件改善、零部件配置困难等原因,最终在经营了50年之后,于1975年11月停运。随后,铁路被拆除,原路基改建成了上川公路,开始通行公交汽车。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辆蒸汽机车并非原来的小火车车头,而是2001年浦东新区有关部门集资15万元买来的与当年小火车制造年代和规格相同的蒸汽机车。它作为川沙火车站旧址的一个陈列品,向我们述说着半个世纪以来,上川铁路为川沙经济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飞虹复线是为小火车通行而建造的旱桥,上面一半走火车、一半走行人,下面走汽车和行人,如今改为旅游景点

友情提示:①去川沙很方便,地铁2号线乘到川沙站即可;②川沙所有的景点都是免费的;③川沙不是热门的打卡地,游人不多,可以仔仔细细地看个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