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第一狙击手(百年第一狙击手张桃芳)

访客2022-12-23 21:13:02138

说起神枪手,你会想起谁?

你可能会想到芬兰狙击手西蒙·海耶,他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用M-31SMG莫辛纳甘步枪在三个月时间里射杀了505名苏军,获得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绰号——“白色死神”。

你也可能想到苏军瓦西里·扎伊采夫,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用传统的莫辛纳甘步枪在四个月时间里射杀了242名敌军,被称为最致命的狙击手之一。

中国也有一位神枪手,他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在32天的时间里用442发子弹击毙214名敌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下立下赫赫战功的张桃芳,被战友称为“上甘岭狙神”。

不仅如此,2018年外国某论坛关于地球历史上最出色的五位狙击手评选中,中国张桃芳位列第一,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顶级狙神。

为什么张桃芳会被称为顶级狙神?

因为张桃芳在战场上创造了两个奇迹:

一、他没有接受到任何正规训练却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从新兵蛋子一路逆袭成狙神;

二、他用一把没有任何光学瞄镜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枪,在32天内以442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并且自己毫发无损。

抗美援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冷枪冷炮”运动,而这场运动中,张桃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令美军闻风丧胆。

01

1950年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当时的美国帝国主义正在侵略朝鲜、台湾,意图干涉亚洲的事务,毛主席发话:“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于是,1950年10月19日,中国组织了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自此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5日,这是抗美援朝第一阶段,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对抗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

这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总共经过5次战役,共歼灭敌人23万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妥妥地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联合国军眼看速战速决的可能性不大,美国政府也意识他们的主要战力都在朝鲜战争上,对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及其不利,故而开始寻找谈判的可能。

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拉开序幕,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坐在一起,但是双方的交锋依然没有停止。

这时我国人民志愿者也采取了对应的措施,便是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主要以阵地战为主,与联合国军进行一次持久战,看谁先镇住谁,朝鲜战争进而转入相持阶段。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战争大场面已不如前一阶段,但斗争却更加激烈而聚焦。

02

在相持阶段,美国政府仗着自己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比如有装甲坦克等,搞起了背后“活动”,停战谈判只是美国在假象罢了,想拖延时间、迷惑我军。

据军事科学院史波波讲述,当时联合国军仗着自己的空中优势,利用坦克等武器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狂轰滥炸,甚至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毒气战、细菌战等,简直太卑鄙无耻了,这也是美国一直以来的作风,没皮没脸的。

而在战事对峙初期,我们大多数志愿军手中的武器装备还是以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为主。

总的来说,我们的武装设备对比敌军来说,简直是大巫见小巫。

然而敌军凭借装备上的优势,时常组织一小股敌军大摇大摆在战场上晃悠、晒太阳,还明目张胆进行打扑克、尬舞等等一系列挑衅行为,根本不把中国人民志愿军放在眼里。

俗话怎么说来着?秀恩爱死得快,敌军也正是如此。

一开始只有零星士兵忍无可忍,开枪警告,后来有人用水连珠一天打死了7个英军,才开始让战场上的风貌焕然一新。

这时我方注意到双方火力之间的悬殊,也看到了水连珠带来的希望。

既然美国想跟我方耗下去,我方就杀个措手不及,我方随即开展了狙击运动,名为“冷枪冷炮”运动,主要作战模式是以掩护为主,其口号是让敌人低下头来。

1952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要求前线各军组织特等射手,对敌单个目标,开展狙击活动,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于是一批狙击高手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便是张桃芳,从一个新兵蛋子进化成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

03

1931年,张桃芳在江苏兴化市出生。

1952年,年仅21岁的张桃芳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了短时间的新兵集训,集训完便被分到抗美援朝战线中来了。

1952年9月2日,张桃芳正式踏入抗美援朝朝鲜战场,他所在的军队为整编的第24军72师214团,此时的朝鲜战场已经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也就是抗美援朝的第二个阶段,双方之间已经开始了拉锯战和僵持。

1953年1月张桃芳随同214团抵达上甘岭。上甘岭战役于1952年11月25日结束,原先驻守的第15军由第24军在年底接替防守上甘岭一线;对面的联军驻守部队为美军第3步兵师。

双方都是使用原先既有构筑的防御阵地,包括所有交通壕、掩体、碉堡等工事皆然。最初第15军于驻守时由该军的军长发起“冷枪冷炮运动”,亦即以通过观测与瞄准对特定目标借由己方的火炮或步枪予以准确性狙击。于是在1952年间,上甘岭地区的537.7高地也就被联军称作“狙击兵岭”(sniper ridge)。

这是战术要求,张桃芳自然服膺。

但这也从此开启了张桃芳个人的光辉时刻。

在537高地,张桃芳创下击杀214名联合国部队官兵(主要是美军)的击杀纪录。

根据解放军画报2002年第八期报道:

“张桃芳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当狙击手到5月25日止,持续时间为3个月零26天。除去集训、开会等活动外,实际射击时间32天,耗弹442发,毙敌214名。”

同年,志愿军总部为其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张桃芳4月8日至12日以61发子弹打倒了51个敌人。

这种命中率高得吓人。

而张桃芳的武器,其实很一般。可以说,只是一支“光杆步枪”。

张桃芳领到的是一支苏联提供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枪,这把枪也称为“水连珠”。

莫辛-纳甘M1944是新改造的苏联步枪,根据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对城镇环境下的战斗经验,得出了需要较短型步枪的结论,而1891/30步枪还是太长,同时一些来自前线的报告指出像M1938卡宾枪那样短的枪械也需要装上刺刀。

所以,苏联在M1938卡宾枪的基础上衍生出M1944卡宾枪。M1944的外型与M1938卡宾枪相似,折叠式四棱刺刀装在枪口座的侧面,折叠后收在护木右侧的凹槽里。

莫辛-纳甘M1938

M1944卡宾枪在1943年后期至1948年间生产,产量约761万把。从1944年2月开始,苏联红军使用M1944卡宾枪取代标准步枪,但是它从没有成功取代1891/30步枪与M1938卡宾枪,这些M1944卡宾枪在战后多用于出口或军援至亲苏国家,部分国家也获得了苏联的授权生产。

这枪没有什么瞄准镜之类的,就是当时苏联常有的步枪,算不上狙击枪。

但,张桃芳自己也没想到,最后用了这把水连珠成为顶级狙神。

张桃芳也不是生来就是顶级狙神的,他在团的第一次射击考核中,还被当时的连长调到炊事班帮厨去了,因为考核时他的三发子弹全部脱靶了,连个靶边都没檫到,成绩为零。

三连均不中,加上被调到炊事班帮厨去了,让张桃芳很沮丧,一个新兵蛋子的开头并不友好。

他曾一度认为是不是自己使用的枪支有问题,后来他去问了连队中负责枪械的人,连队的人告诉他,这枪是苏联提供的,而且在战场上使用了那么久,都没发现什么问题。

后来张桃芳接受了这个现实,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不是枪支的问题便是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不服输、不相信他与三连无缘。

这时,也发生了一件事,更加坚定张桃芳的信心。

那就是黄继光的事迹,张桃芳是黄继光的忠实粉丝,他在后来的入团申请书中写道,要学习黄继光同志的高贵品质。

而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后,张桃芳所在的第24军便接替原来的第15军来到了当时的上甘岭597.9高地,站在战争的最前沿。

这是黄继光牺牲的地方,詹涛飞暗暗发誓要用手里的枪,为黄继光等牺牲的同志报仇,赶跑美国联合国军。

04

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使用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枪,没有具备一个狙击步枪所需的瞄准镜,因此射击精度很难控制,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来预估提前量。

因为在子弹出膛时,即便只有头发丝般的偏差,在200米外的目标处,就得差出一米开外,虽然这把枪的精度不咋地,但是这把枪也有一个很赞的优点,稳定性超级好且故障性少,不会经常面临“维修”的境地。

当时,朝鲜正处于冬季,零下30摄氏度,大风呼啸,想想都觉得浑身发抖,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手指头脚指头大头脸都快被冻僵了,但是张桃芳还是一个人趴在战墩里不停地练习击发,磨炼枪技。

据张桃芳老人回忆:当时晚上也练白天也练,白天就找个目标,练了以后就击发,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照着油灯练习,灯光忽大忽小的。

张桃芳说:“当不上一个好的狙击手,我绝不松劲儿”,张桃芳日夜苦练,练着练着后来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张桃芳就是用这么一把枪,成为了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狙神。

1953年1月,张桃芳第一次爬上狙击台,两个敌人在距离他不到100米之间的地方来回走,张桃芳可以看到对面阵地上的敌人眼睛是蓝色的。多么近的距离啊,张桃芳跃跃欲试,但是他还是太天真了。

张桃芳连打12枪,敌人没打着,反而把敌人的炮火招来了,但神奇的是,虽然周围被炸得翻江倒海,但张桃芳一点事都没有,连个皮毛都没伤着。

果然神一般的选手都是有神仙眷顾的。

当天夜晚,张桃芳在床上翻来覆去反思了这一次的问题,他发现他之前练习的都是死靶,而这次面对的敌人是活靶,敌人可能横向移动,也可以纵向移动,他这次也没有计算提前量,所以把敌人放跑了。

想通了这个问题,第二天张桃芳就迫不及待来战场上验证了,结果,他一高兴,便又把提前量忘记了,没打到第一个敌人,但是呢,好巧不巧把第二个敌人打倒了。

此次经历也增强了张桃芳的信心,在此之后,他经常计算射击要用的时间、距离,最终经过多次磨合,反复验证,张桃芳终于找到感觉了,摸索出了“三点交兵”的游击射击法。

在一个天晴的日子里,一个敌军正在慌张小跑要去拉粑粑,结果张桃芳一枪过去,瞬间倒地,在此后的两个星期内,他打出了9发子弹射杀了7名敌军,截止2月底,他在22天的时间里,

247发子弹,打倒71名敌军。

这个战绩成了当时团队里的爆炸性新闻,24军军长皮定均不相信这是那个在第一次考核时交上了三连成绩为零的新兵蛋子做出来的。

于是皮定均找了一个作战参谋前去验证,同时让参谋带上了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靴,说:如果那小子真的当着你的面把三个敌人放倒了,就把这双皮靴送给他;如果是假的,就带回来。

后来在作战参谋的见证下,张连芳干净利落地交上了自己的三连,成功收获小皮靴一双。

张桃芳的儿子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这双皮靴张桃芳老人一直舍不得穿,只是把打中敌人的弹壳都装在这双象征着荣耀的皮鞋里,一共是214枚。

当时其实张桃芳只有211枚弹壳,后来连长知道了,让他再杀3个敌人,凑够214枚,刚好这个数字对应张桃芳所在的214团。

后来张桃芳担任起7号阵地组狙击组的领导,在敌人大举进攻时敏锐判断出敌人的运动轨迹,指挥同伴相互协作,打了一场漂亮的狙击战。

同时在张桃芳的带领下,第214团掀起了狙击练习狂潮,涌现出了多位毙杀100名以上敌人的先进典型。

05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展的“冷枪冷炮”运动也给敌军带来一定的压力,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溜达一下就去阎罗王那里报道了。

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轶事,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人的阵中缴获大量罐头,原以为是一场令人欢喜的丰盛收获,结果确实一场噩梦。

因为罐头里装的全是——屎。

自从上甘岭597.9高地出现了张桃芳的工位之后,他经常趁敌人要去拉粑粑、解小手或者洗澡时搞突袭,张桃芳简直不要太坏。

这举动可把敌人吓坏了,毕竟张桃芳一枪一个准,敌军再也不敢轻易在前沿阵地晃悠,整天躲在工事内不敢冒头,所以后来敌军都用罐头装屎,毕竟狗命要紧。

有一位被俘虏的美军说:“你们的狙击手真厉害,他想打人的脑袋,绝不会打到脖子。”

后来美国军把这上甘岭一块地方叫做“狙击兵岭”、朝鲜的战士把这块地方叫做“狙击棱线”,可见狙神在他们心里造成了怎样的杀伤力和心理震撼。

1961年在美国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狙击兵岭》,在剧中的死神撒旦正是以张桃芳为原型进行拍摄的,不过,在电影中,美国派来的狙击手“疯狗”是把撒旦歼灭掉的。

但在现实中,美军为了解决张桃芳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专门调来了专业的狙击高手,却没想到,疯狗倒下了,撒旦成为了一代不可超越的狙神,在上甘岭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狙击对杀。

1953年初夏,张桃芳向往常一样来到了阵地前沿,他刚走进来,就有一梭子弹贴着他的头皮飞过,瞬间张桃芳的神经线紧绷起来了。

缩回掩体后,他又试着把脑袋一点一点往外露,蹦蹦蹦蹦~随机而来的,是一排排的子弹,空气中弥漫着杀气。

那时张桃芳尝试用钢盔来判断敌军的所在位置,奈何敌军不上当,后来他以身涉险,故意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出来让对方开枪。

敌军看到张桃芳倒下了,瞬时松了一口气,这时,张桃芳慢慢地探了探头,发现在对面的两个岩石中间隐藏着美军的狙击手,当机立断,张桃芳马上拿起枪开始射击。

这时,美军的狙击手也发现了张桃芳,反手就是一枪乱射。

张桃芳乘机换了位置,过来十几分钟之后,看到敌军的小半个脑袋,果断射击。

张桃芳射击的同时,敌军也发现他了,敌军的子弹从张桃芳的头皮上飞过,一顿尘土飞扬,打在张桃芳的脸上,随后,“疯狗”倒下,张桃芳啥事都木有。

张桃芳以约0.1秒的微小时间死里逃生,这是两个狙击高手之间的较量,也是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精彩的狙击对决之一。

之后,张桃芳被称为上甘岭狙神,令敌军闻风丧胆。

06

1953年7月18日,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结束。

1953年7月27日,中美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张桃芳和他队友们,为停战协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悉,中国也有一个导演将根据狙击之王张桃芳为原型进行拍摄。

这位导演就是张艺谋,张艺谋大家都认识,就不多说了。

这部抗美援朝电影,名为《最冷的枪》,剧情大概是讲述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张大弓枪法过人,美军倾尽全力欲将之消灭,面对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张大弓临危不惧,同敌人展开周旋,成功击败对手。

到时候,我们大概可以领略一下世界顶级狙神张桃芳的风采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