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伟人的眼光70年代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访客2022-12-23 21:13:3818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那个国际风云变幻、波澜起伏的时代,世界并不太平,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处于冷战的两极格局、新中国与苏联的矛盾也剑拔弩张、还有印度也乘机对我国边境地区蠢蠢欲动,欧美国家的敌对……

面对这样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72年提出了九字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在我们看来,这九个字极为简单和普通,却成为了当时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战略和应对复杂形势的制胜法宝,而毛泽东主席之所以提出这样对付两霸的谋略,其中也不乏深意。

图│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1972年12月10日,文件《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中转述的毛主席的指示。

文件中说:毛主席讲了《明史·朱升传》的历史故事。

明朝建国以前,朱元璋召见一位叫朱升的知识分子,问他在当时形势下应当怎么办,朱升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取得了胜利。

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所坚守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立场,毛泽东说,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毛主席评点批注及谈话提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毛主席读张廷玉等《明史·朱升传》的批语(见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408页)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举人,曾任池州学正,后因天下大乱辞官隐居石门。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攻克安徽徽州(今歙县)后,他被大将邓愈推荐给朱元璋为谋士,朱元璋召见他时问以时务策,他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著名的建议。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他被授职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明朝建立,他任翰林学士。

图│朱升

朱升建议中的高筑墙,就是要朱元璋巩固自己的管辖地区,以为牢固的根据地;广积粮,是要朱元璋努力发展生产,准备好应付长期战争的物质条件;缓称王是要朱元璋务求实效,不图虚名,尽量不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这种策略是根据朱元璋当时面临的客观形势提出来的。

就在朱升提出这一策略的上一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并以韩林儿的名义设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朱元璋为平章兼枢密同知。

此前张士诚攻克平江(江苏省苏州市),建为国都;徐寿辉的蕲黄红巾军也东山再起,迁都于汉阳;刘福通、韩林儿所派西征军,也于同年九月攻克军事重镇潼关。

这样,东南方向张士诚势力已延伸至常州,西北方向徐寿辉红巾军也推进到池州,势必有争夺地盘的斗争。而元朝军队分守镇江、宁国、扬州、徽州、处州、衢州等地,紧紧包围着朱元璋的地盘。

为了保证应天的安全,朱元璋在克集庆的当月即攻镇江这个东南门户,随即又攻克广德、宁国、常州等地,成为当时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同时也面临着同时与张士诚、徐寿辉、元军三股势力作战的危险。因而朱升的建议十分正确,朱元璋完全采纳了这一建议。

作为这种策略的体现,朱元璋把军事打击的目标转向元军驻守的浙东地区,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底,江浙省西部的元统治区尽为朱元璋所有,成为朱元璋补充兵源和军需物资的基地。同时,他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和屯田等项农业生产,鼓励屯田生产,既解决了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也为日后战胜群雄增强了经济实力。

而与此同时,张士诚则占有浙西富庶之地,不思进取怠于政事;徐寿辉一股则由因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及骄横自专,内部不和,从而削弱了势力。

从而为朱元璋削平诸雄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至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基本上占有整个江南地区,进而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毛主席是个非常善于从历史中找寻借鉴经验的人。

七十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国际形势,尽管美国等国已开始和我国进行外交关系的谈判,但并没有放弃颠覆中国的图谋。

而我们同苏联的关系却因大论战的不断升级而更趋紧张,苏联方面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作出随时向我发动战争的架式。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认为,战争的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危险不仅来自西方的帝国主义,而且来自北方的“社会帝国主义”。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与此同时,国内发展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和军事力量遭到很大的破坏。如何应付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呢?

毛主席从《明史·朱升传》中得到了启示,就是要避开当时的国际矛盾,搞好应付世界大战的准备,故在《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上批下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批语。

为了使全党同志对这一策略有一深入理解,他还于1972年12月底下达了注释《明史·朱升传》的任务。

因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很快成为一种政治口号,影响极大,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推动国内“备战备荒”运动的动员口号,而且成为指导我国对外政策的方针。

一篇非常普通的历史人物传记,在毛主席这里起到了极为神奇的作用。

后来,邓小平在解读毛主席的“不称霸”时,这样明确地说过:“中国不仅现在不称霸,就是将来现代化了,我们也不称霸。”

邓小平的解读,既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内涵,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他在元朝末年的乡试中举,曾任池州学正,他讲课很有自己的特点。蕲州、黄州造反者蜂拥而起,朱升于是弃官在石门隐居。他曾经数次为躲避兵乱而外逃,但一天也没有荒废了学业。

明太祖朱元璋攻克徽州,由于邓愈的举荐,便派人请朱升来探讨时局大事。朱升答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太祖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吴元年(1367)朱升被授予侍讲学士,掌管制诰大事,参加编纂国史。朱升年老以后,便特地免去他朝见。

洪武元年(1368),他又被提升为翰林学士,负责制定宗庙祭祀的礼仪。不久,明太祖又令他与几位大儒共同编修《女诫》,收集古代贤良后妃可为后世效法的事迹编撰成书上奏。明太祖大封功臣,制词大多出自朱升之手,当时的人都赞扬他的制词典雅恰当。过了一年,他因年老请求辞官回乡,终年七十二岁。

朱升年少时就刻苦学习,一直到老仍读书不倦。他特别精通经史典籍,为诸经书撰写旁注,言辞凝练但释义精确。学术界都称他为“枫林先生”。朱升的儿子朱同官至礼部侍郎,后因事受株连而被杀。

图│毛主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只要我们坚持不称霸,就能实现平等、互利、共赢的良好愿望,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坚持不称霸,与世界各国和平、平等的相处,必将赢得世界各国的支持和赞誉,同时我们也将获得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治国方略,文辞精炼而视野宽阔,体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谋略。

中国则坚决不称霸,在国际交往中以诚待人,结果在赢得真诚友谊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权益。

极简单的一句“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反映了毛主席对战争、经济、外交等多领域复杂问题的科学认知。

这一认知体系的形成是长期斗争与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

《毛泽东军事文集》

《明史》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