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多大(辽宁李晨阳)
作者 | 李晨阳 刘如楠
发令枪响,一边是长跑,一边是跳高,如何在两条赛道上同时胜出?
这是佟江思考了十几年,也实践了十几年的问题。
他是一家三甲医院的检验科医师,也是一所医科大学的副教授。从业以来,除完成医院工作外,他累计发表了数十篇SCI论文,参与编写了十多本专业著作,还牵头在学校建立了一家检验研究所。
在一同毕业的200多名校友中,佟江的履历显得很特别。“因为没多少人愿意这样做,太苦。”而相比他这样的检验科医师,内科、外科的临床医生们若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无疑更加艰难。日复一日应接不暇的门诊、手术、查房,足以消磨掉很多年轻人的科研梦想。
也不是没有人问:“你们这些在医院上班的人,为什么非要发论文呢?”佟江的回答也很简单:“如果能用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份检验报告出炉的时间从两周、一周缩短到一天、半天,我觉得就很有意义。我的所有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医生和患者会遇到的问题。”
2022年,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肆虐,老龄化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仍然挥舞着狰狞的爪牙。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壮大,但在生老病死前,人类依旧脆弱得如同稚子。
全世界都在呼唤能够解决这些紧迫难题的人类精英,呼唤同时飞驰在两条赛道上的医师科学家。
那我们不妨听听,医师科学家以及有可能成为医师科学家的人们,他们又在呼唤什么?
一个创造奇迹的职业1968年,4名年轻医生来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这里,他们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
之后数十年间,4个人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发现癌症基因;揭示胆固醇代谢和调控中的关键受体;发现著名的药物靶点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他们分别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Harold Varmus、Michael Brown、Joseph Goldstein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bert Lefkowitz。
临床医学与基础科学的相遇,常能成就“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佳话。据统计,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超过三成是医师科学家。
医师科学家这个概念或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Abraham Flexner论证了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将科学进步与临床指导结合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逐步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MD-PhD 双学位计划,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培训相结合,为美国生物医学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家和优秀人才。
但就是这样一个创造奇迹的职业,一个被时代所呼唤和需要的职业,却正在经历某种“倒春寒”。
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医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4.7%的峰值减少到今天的约1.5%——“宝藏物种”似乎有变成“濒危动物”的风险,原因在哪里?
从问卷反馈可以看出,相比一些个人因素,国家政策和机构制度的影响更为显著。比如,研究经费的减少、临床工作与科研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差异、缺乏相关职业发展课程、可保障的科研时间不足、同导师的接触不足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国,医师科学家还是一个稍显陌生的概念,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只多不少。
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给中国的医师科学家群体画像。仿佛隔着一层影影绰绰的纱罩,人们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的医学工作者正走在成为医师科学家的路上,也并不十分了解他们面临的艰辛和孤独。
寻找“缝隙”的苦行僧“这是一场苦行僧式的旅程。”佟江说。
“中国医院的情况你们都知道,地方小医院的人是很少的,病人都往大医院涌。各个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在奔命似的看门诊、做手术、查房,能腾出手来做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像我们都是挤时间,抽空做、熬夜做、周末做,没什么休息的时候。”
“只要是人,精力就是有限的——这是最大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有限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有环境和资源。
佟江年轻时候,碰到过一个科研“风口”,他正跃跃欲试,就被科室主任一句话打了回来:“小佟,这个东西你不许发文章。”
当时的大环境,并不是特别支持医学工作者涉足科研。医院中的很多管理者,也缺乏培养医师科学家的意识。在这种境况下,佟江的科研之路举步维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他抓住的第一根稻草,也是他藉以出头的第一条“缝隙”。
“基金中标很难,但好在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友好且公平。那时候我不想太多,就是拿100%的努力去争取1%的机会。每次成功一点点,后来科研的雪球就越滚越大了。”
在佟江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针对重大疾病的早筛早检指标,有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新型方法,还有一些疑难杂症的创新治疗方案……“我做的科学研究都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我会和很多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沟通,告诉他们临床问题在哪里,他们也会介绍自己的设备、资源和方法。我们共同讨论,一起探寻,做出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医师科学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临床经验与科学洞察的交相辉映,让人们得以揭示疾病背后的神秘机理,在茫茫分子海洋中找到肿瘤标志物,开创前所未有的治疗方法,研发出另辟蹊径的创新药物……
中国的医师科学家主要集中在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附属医院中,他们面对的是全世界最大的患者资源库:数目庞大,病种丰富,多样性高。但有志于探索这座宝库的年轻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佟江这样,能找到那条幸运的“缝隙”,并且破土出芽。
活水,源源而来“中国传统医学一直领先世界,但对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却乏善可陈,与泱泱大国的地位实不相称。要鼓励我们年轻一代医学工作者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勇于攀登医学科研高峰,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让更多优秀的‘医师科学家’脱颖而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如是说。
怎样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师科学家苗子?怎么鼓励和帮助他们在“两条赛道”上同步起飞?如何为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提供友好的支持性环境?
这是一份考卷,亟待高质量的解答。
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提出,要“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
截至2021年7月,中国已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推动前沿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于临床诊疗的实践。
一些医院和高校也在致力于探索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95年起选拔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学生进行“8 年+3/4 年”连续培养,是国内最早的MD-PhD双学位项目;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则采取了“3+2+3”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清华大学完成3年的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出国前往有合作关系的海外医学院进行为期2年的医学科研训练,最后回到国内开展3年临床学习与实践,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不难看出,这是一条远比攻读其他学科博士更为漫长、艰辛的路。有学者撰文呼吁:“我们需要制订计划,保证医师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得到科学、经济、情感上的保护和支持。”
对此,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曾建议,应由政府建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全额资助希望成为医师科学家且已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在3~5年内不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全身心开展临床研究;还建议设立专项青年基金,资助那些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医生开展创新临床研究。
一些民间力量也在行动。近日,第四届“科学探索奖”正式启动申报。这是由科学家主导、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的一个公益性奖项,面向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分5年发放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这些奖金供获奖者自由支配。
与往年相比,2022年的“科学探索奖”在原有九大领域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领域——医学科学领域,重点支持3个方向:鼓励青年学者针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鼓励医师科学家开展创新性研究,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鼓励解决医药研发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科学问题等。
也就是说,鼓励年轻人成为医师科学家,支持医师科学家做出更好的工作。
“这是件好事!”听到这个消息时,佟江很高兴,“这是风向标,说明社会各界都在发现和认可这个领域的重要性;这也是一股活水,为原有的支持激励体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我希望像这样的支持,未来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希望年轻的后辈们,奔跑在‘两条赛道’上,能比当年的我更加轻松、更加从容。”佟江说。
Tags:
相关推荐
- 湖北三江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 60925996.99 元中标红林总装厂房二期工程
- 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龙里县城区排涝工程勘测
- 北京中和联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植物表型研究设备采购及伴随服务(重新招标)项目,中标金额 7764000 元
- 霸州市佳理鑫五金制品厂中标新乐市第三中学采购项目
- 河北泽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为路南区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总承包(EPC)(二次)中标候选人
- 河北石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110736.93元中标高铁片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三标段
- 中基恒源建设有限公司中标高铁片区(含新华商业广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五标段,中标价 13430852.95 元
- 九芝堂换帅完成工商变更
-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运营配套建设项目施工(二次)第一中标候选人
- 浙江宁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97028327元中标慈溪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建设项目(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