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时姜维还有多少兵力(刘禅为什么要投降姜维还有多少兵马)

访客2023-10-11 19:26:5640

刘禅投降,姜维施巧计

姜维是诸葛亮北伐时所收降将,很受重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遗命姜维掌军,后官至蜀汉大将军。

后来,魏国大将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率军直达成都。刘禅听取谯周的建议,投降魏国。

自家主公投降,姜维不得已只能剑走偏锋,假意投降,忽悠魏将钟会反叛曹魏,在关中自立为王。

姜维

钟会成功被姜维说服,但刚举起叛旗,就被早有所料的司马昭安排的卧底胡烈所杀,可怜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虽然终究是功亏一篑,但姜维的假投降之计使魏国内乱,还成功地“连累”了魏国两大帅才邓艾和钟会“赔死”。

但这里有两大疑问。

疑问一:姜维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对于此点,历史上一直有争论,但近年来观点趋于一致,姜维是假投降,一封书信揭示了事实真相。

据说,东晋时权臣桓温手下一个部将在成都蜀汉王宫旧址内发现了一封密信,是姜维写给后主刘禅的,上有23个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此信可以看出,姜维投降钟会后将有大动作,可以使“社稷危而复安”,这个大动作无疑是蛊惑钟会反叛,姜维投降是假光复社稷是真。

钟会

疑问二:姜维为何不自立为王,反而蛊惑钟会造反?

刘禅投降时,姜维率领大军尚在剑阁一带阻挡魏军主力进攻,兵力足有五万之众,蜀汉国土尚保持完整,蜀汉未亡之前,姜维不敢反叛,可以理解,但刘禅已降,最大的障碍已除,姜维为何不竖起“光复汉室”旗号,自立为王?

一、名不正言不顺

刘禅不是战死,而是投降,君王有令,不敢不从。

如果刘禅是战死,姜维可以打“为先主复仇”的旗号,比“光复汉室”更令人信服。

刘备称帝已有42年,蜀人已淡忘汉室久矣,更不用说魏吴之地,大汉的旗号已不可取。

刘禅

二、实力不允许

姜维一直没有大权在握。

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唯一传人,但姜维毕竟是曹魏降将,对蜀汉的贡献又不是很多,诸葛亮并没有付之全部兵权。

诸葛亮死后,真正执掌大权的人是蒋琬,

蒋琬在诸葛亮死后,官拜丞相,封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姜维仅为辅汉将军、平襄候。

蒋琬

蒋琬死后,费祎又掌权,

封大将军。对姜维多有压制,史书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兵不过万人。”就是说,姜维想增加兵力,费祎不同意,只给一万左右兵力。

费祎被刺杀后

,姜维才独揽兵权,但朝政大权依然不在姜维手中,

而是在丞相董允手中

董允死后,姜维政治环境更加不堪

,以黄皓为首的宦官开始兴风作浪,他们身为刘禅亲近之人,不断进谗言与刘禅,说姜维功高自大,有自立之心,

甚至逼得姜维为了避难而请兵驻守剑阁。

董允

可见,姜维虽掌兵权,但不掌后勤、不掌财政,况且姜维既没有诸葛亮之能,又没有诸葛亮之威望,拿什么造反。

姜维虽有兵士五万,但国弱兵疲。

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最弱

。魏国据中原,地大物博,吴国据江南,国富民强,蜀国只有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一部分,地偏民穷。

为缩小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姜维“以攻代守”,在短短的二十四年里,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再加上诸葛亮七出祁山,蜀国的兵力严重损耗,并且兵士疲乏、厌战,姜维只是勉力硬撑。所以姜维虽有五万之众,代蜀自立只是自取灭亡而已。

姜维

三、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

姜维虽是一降将,但自小受教于儒家大师郑玄,儒家忠义思想根深蒂固。

诸葛亮对姜维既有不杀之恩,又有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姜维心中是亦父亦师的角色。

诸葛亮既能“鞠躬尽瘁而死”,姜维就算不能学其万一,但造反自立,却万万做不出来。

在古人心中,“忠义”二字实在比自家性命还重要。

姜维

四、在姜维心中,光复蜀汉,大有可能。

姜维对光复蜀汉,还是蛮有信心,这从姜维给刘禅的书信中可见一斑,“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

当时魏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司马昭正积极谋朝篡位,曹魏故旧多有怨怼之心,司马昭强权统治下也是暗流涌动。

这从司马昭伐蜀的军事安排就能看出司马昭的防范之心。

司马昭派出伐蜀的军队有三路,分别由钟会、邓艾、诸葛绪统帅,同时派卫瓘作为监军。这四个人可以说谁跟谁也不是一条心,在全过程中不仅没有互相帮忙,反而在互相坑害。这也是司马昭故意为之。

司马昭

姜维正是看出此点,才采用假投降,蛊惑钟会谋反之计。

如果姜维此计能够实现,伐蜀大军一乱,到时姜维再以刘禅的名义振臂一呼,众蜀军在蜀地击溃群龙无首的魏军,光复西川,还是大有希望的。

但假设只能是假设,终归蜀汉被魏国一朝所灭,再不复起!姜维代蜀自立,既不屑也,也不能为,可怜姜维为蜀鞠躬尽瘁,最后也斗不过天命如此!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