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歌曲解析(满月这首歌)

访客2023-10-11 19:30:0929

“在泰国,有许许多多佛的圣殿。它吸引来了世界各地、肤色不同的人们,

但是,对我们泰国人来说,

佛不仅仅代表一种教育,而且有着更深邃、恢弘的生命意义。

仰仗它的引领,我们经历艰难困苦,从遥远的过去走到了今天。

我不知道是不是佛的恩赐,使我能生活在泰国和中国的几位伟大人物的身边,

目睹并且亲历了一系列对泰国、对中国都重要的事件,

也许我永远都不能充分透彻地理解那一切,可我明明白白地感觉到,

那是我的财富、幸福、和骄傲

。“

——西林·帕他努泰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海棠花开的时节,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之后,城市终于迎来运转,一切都在慢慢复苏,

“抗疫”一时间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旋律

。在这场与疫情的斗争中,每一份艰难的对抗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个微小的,奉献过微薄力量的个体都值得被赞扬。过去的这段时间,我们被许许多多的坚毅感动着,时代会记住他们,而主旋律影视则是让他们被时代记住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我们对于主旋律影视的理解是“

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首播于2016年7月的《

海棠依旧

》便是近年来反响较为热烈的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该剧根据周秉德创作的《

我的伯父周恩来

》一书改编而成,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在他工作与生活中的感人事迹。

作为举世公认的杰出交往家,周总理在新中国交往史上建立的伟大功勋也在《海棠依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除了我们熟知的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中学历史重点知识,中泰建交也是总理交往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泰方签字代表是时任泰国总理的克立·巴莫,其所著的《

四朝代

》是泰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曾被翻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至今仍为众多泰国文化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在《海棠依旧》所还原的场景中,当与克立总理完成签约握手致意时,回想起中泰建交的艰辛历程,周总理亦颇为感慨。

《海棠依旧》的

导演陈力女士

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中泰建交的背后故事,“桑·帕他努泰“和他的一双儿女“常媛“、”常怀“也因此出现在我国观众的视野中。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7年,同样由真实人物传记改编,

同样出自陈力导演手笔的中泰合拍电视剧《龙珠》,便完整地呈现了这段传奇历史。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

“交织”、“共情”与“互文”

三个关键词出发,

通过与《海棠依旧》的相关内容比照,浅析这部中泰两国合拍的优秀主旋律作品《龙珠》。

【交织 · 融合与差异】

与第三人称讲述的《海棠依旧》不同,《龙珠》改编自常媛的自传作品《龙之珠》,

从亲历者本人的视角回顾了那段传奇历史

。1997年的电视剧版本由北京天勤影视艺术公司和泰国JSL有限公司等中泰两国影视机构共同摄制,发行了中文和泰文两个配音版本。

(国内播出信息与泰国播出信息)

在剧集音乐方面,《龙珠》的创作阵容也令人赞叹,创作了

《向天再借五百年》《精忠报国》《等待》

等经典歌曲的著名

作曲家张宏光

为本剧量身打造了片头和片尾曲,

演唱者韩磊

、负责演奏的

北京爱乐交响乐团

更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泰播出时还特别制作了片头片尾曲的泰语版本,一曲各表,用不同的语言,传达了相同的真挚情感。

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该剧资源缺失,能找到的相关信息也是只言片语。在泰方制作公司JSL的官网页面,笔者找到了一些英文介绍,从中可以得知,

除了陈力女士,还有一位泰方导演Chaluay Srirattana先生

,两位共同完成了这次横跨两国的合作。

一如剧中对

中泰两国建筑

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彼此的镜头语言相互交织又各具特色

不难想象,在20世纪末的中国和泰国,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部电视剧第一次看见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既有泰国的传统节日,又有中国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

(《龙珠》截图,剧中呈现的水灯节场景)

熟悉与新奇的交织,极大地增强了当时这部剧的可看性。

就合拍剧而言,这种对双方文化的交织展示可谓是极其成功的。

对中国观众而言,时隔多年再看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一些熟悉的身影,例如扮演女主角的

苗乙乙

小陶虹

岳丽娜

等,也有随着泰剧在中国市场普及之后的一些“老面孔”,例如剧中女主母亲的扮演者Duantem Salidol女士。

作为《龙珠》的导演,时隔近二十年,陈力女士在《海棠依旧》中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显然驾轻就熟,

依旧注重人与人之间沟通时的细节刻画

。把两部剧中相同的场景单拎出看,即使布景、灯光和扮演者都不相同,我们还是可以由此窥见导演的个人风格。

与陈力女士相比,Chaluay先生的镜头则很“

泰式

”,这里引用大家熟知的

泰剧《花环夫人》来做对比

,同样是人物传记片,在整个剧集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通过长镜头对主角及剧中与其密切关联的角色人物的照片进行展示的拍摄手法

在泰剧中极为常见。

种种差异的交织融合,奠定了独属于这部剧的独特气质,在那个相比如今信息并不发展的年代,成为了合作无间的初步尝试,形成了这样一部对于合作双方来说都极其优质的文化输入/输出作品。

让两国观众在为本国文化而自豪的同时,也走近了解友邻的文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共同回溯了一个大家共同拥有的时代故事。

【共情 · 天涯共此时】

作为故事的主角,

常媛本人也参与了《龙珠》的摄制

,以第一人称倒叙的形式出现在每一集的开头部分,极大增强了整剧的代入感。

常媛

在中国度过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部分的青年时代。期间

周恩来、廖承志

等伟人的关爱和照拂让她感念至深,很多年后,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为

“念周”和“念廖”。

更早之前,她的名字是“

西林·帕他努泰

”,她的父亲桑是泰国政坛的中心人物,为了促成与中国的建交,为了表示决心、真诚与信任,在自己无法前往中国的情况下,将一双儿女送往中国,自己由此陷入危机与困境,骨肉分离二十载。因此才有了前文,周总理对克立总理的那句感慨。

(《龙珠》截图,骨肉分离前的不舍与重托)

初来乍到的

西林

带着来自微笑国度的热情与孩童的天真,所有人都喜欢她,她也喜欢所有人。父亲的影响使她对周恩来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上第一节中文课的时候,西林请中文老师手把手教自己写了这位伟人的名字。

衣食住行都被安排妥帖,中文、泰文都有老师同步教学,西林带着她的中文名字“常媛”进入了中国的小学,生活得很快乐,但时常的想家会使她难过。例如在课堂上,她看见悬挂在黑板上的中国地图,老师耐心地给她讲解,她听得很认真。只是听着听着,思绪就飘回了家,那个她最熟悉却已经离她很远、很远的地方。

很多时候,常媛都会吟诵自己儿时所作的一首歌谣,这支歌谣伴随她度过了无数个难忘的时刻,比如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和周爸爸廖爸爸林叔叔在一起的时候,或者是,想家想到夜不能寐的时候。

在东方文化中,月亮是寄寓思念的常用载体,而常媛念的这首童谣恰好叫《

满月

》,

亘古不变的明月映照着世间的无数个被思念充斥的夜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纵使语言不通,习俗差异,但只要看见这轮明月,很多情绪,不必讲述也便懂了。

(《龙珠》截图,女主思念父母)

即使从未被异乡客的愁苦所扰,但胸膛里一颗游子心却还是苦涩地惆怅着。这种时隐时现的情绪持续到了她的大学时代。在北大,老师给外国留学生们讲《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当常媛向老师诉说起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和对祖国的思念时,老师的情绪也受到了感染,向她诉说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师生二人相互依靠,给予彼此无言的安慰。

一首元曲小令

,触动了二人同样的伤怀,引申出无限的共情。

人类的情感大抵是相通的,

好的文艺作品可以激发人的共鸣,能够唤醒出这份共情

,亦是主旋律合拍剧的精髓所在。

【互文 · 打开折叠的纸伞】

在不同国家对同一国度的译名很多时候有着不同的解释含义,《龙珠》中有个很有趣的情节来展示这种区别:常媛的中文老师为常媛解释汉字“泰”的意思,其实也是巧妙地在向两个国家的观众介绍中文语境中“泰”字的含义:

“‘泰’,在泰语中的意思是‘

自由

’,在汉语中就有‘

极大

’的意思。中国古老《易经》中是这样说,‘

天地交,泰也

’,所以可以引申为‘

通畅、安宁

’。在汉语中,这个‘泰’字是一个很吉祥的褒义字。”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网络上对它更具体的解释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在笔者看来,这个词绝妙地概况了

《龙珠》与《海棠依旧》的关系

。前者放到后者的情境里,是作为布景中一柄纸伞存在的,纸伞作为重要的道具却一直以折叠的形态出现;而后者则是撑开这柄纸伞,展示它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最大的差异。

由于叙事主体的不同,很多在《海棠依旧》中一笔带过的场景和人物,在《龙珠》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例如为西林兄妹起中文名字的何香凝先生:

(《龙珠》截图,何香凝先生与她为西林兄妹所作书画)

与《龙珠》的精雕细琢“

做加法

”相比,因为涉及人物更多,《海棠依旧》则是在保证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

做减法

”,虽然有些细节未能铺陈展开,但对关键人物的着墨确实精简凝练,例如照顾西林兄妹的北大泰语系著名学者林沙南先生。

我们在通过《龙珠》铺陈细节的同时,亦可通过对《海棠依旧》的比照,更好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例如《海棠依旧》对中泰建交部分的讲述是从万隆会议开始的,在这之前就进行了充分的剧情铺垫,而在《龙珠》里,万隆会议结束后才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海棠依旧》与《龙珠》截图,情节对比)

这里互文的本质,是合作与互补,它是合拍剧的核心与基础,也更加类似于一种引证,使我们不断地补足扩大。

在见证正在发生的同时,一点一点走近历史的全貌,让我们共同记得一些人,共同怀念一些人,并让后来者记住一些人——

中泰建交45年,风风雨雨,同舟共济

。随着岁月更迭,后世将先辈历尽艰辛架起的桥梁走得更加平坦宽阔,并将这份珍贵的情谊,一直维系下去。

(《海棠依旧》截图,中泰建交前夜,周总理与常媛谈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一如这次疫情的侵袭,守望相助,无分国籍。世界的历史由无数个国家的无数个物换星移组成,从远古开始,到更遥远的未来,我们在了解他人的时候,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身处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是命运的共同体。

最后,以

《龙珠》的片尾曲《桥》

作结:

人间千万桥

这是座不高的桥

它比彩虹更绚丽

谁为架桥曾经呕心沥血

人间千万桥

这是座不高的桥

它比彩虹更绚丽

谁为架桥曾经备受煎熬

让小的这样小

老的这样老

架这座桥它的价值有谁能知道

让桥东是乡亲

桥西是父老

架这座桥它比金桥价更高

它比金桥价更高

文/freda

作者入围第3届“艺鼎杯”泰娱乐文化有奖大赛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