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心迹(表白心迹主要内容)

访客2023-10-11 19:32:1125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王昌龄送朋友辛渐去洛阳,从江宁送到润州,依依难舍之中,未道“珍重”,而是托辛渐给远方亲友带去一份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是迷蒙冰冷的烟雨整夜笼罩着吴地江天,天亮送别好友,只有楚山孤独地伫立在我的面前。首句以景开篇,一个“连”字将雨势之大展现出来,营造出一个水天相接、烟雨迷蒙的环境,使意境更为高远,烘托出即将离别的愁苦。次句写送别,眼看着好友的身影隐没在楚山之后,诗人心中燃起一片孤独之感。“孤”字饱含了诗人所有的深情,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诗人对好友的嘱托:“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王昌龄,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安置在晶莹的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高雅,清澈无瑕。”诗人托辛渐给洛阳亲友传递的不是通常的竹报平安,而是冰心玉壶一样坦荡的内心世界的呈现,这是对眼前朋友的信赖,也是对远在洛阳的朋友的告慰。王昌龄当时身处诽谤与诋毁的恶劣境地,因此他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自己对那些诽谤之人的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辛渐以及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具有非常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一片冰心在玉壶”,说得无限直白,自信而豪气,但又让人品出凄苦和悲凉。古人重人品,王昌龄经历了什么样的构陷,才需要如此的表白。

冰清玉洁,自古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王昌龄这样表白,是受了前人人格力量的熏陶。

最早作这样比喻的,应该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在《与挚伯陵书》中以:“伏惟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赞誉伯陵的人格力量。

三国时,曹植在 《光禄大夫荀侯诔》中评价荀彧:“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西晋文坛的代表陆机在《汉高祖功臣颂》中有“周苛慷慨,心若怀冰”之语,比喻心地纯洁。

南朝宋著名诗人,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的鲍照在《代白头吟》开篇写“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玉壶冰”比喻高洁清白的操守。

上述例证说明,在唐代以前,冰心和玉壶已经成为表达人格正直、品质纯洁、心境磊落的清晰的特定意象。

到了唐代,这一意象更为诗人看重。如略早于王昌龄的沈佺期在《枉系》其二中用“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表明自己忠诚的情怀。

开元宰相姚崇在《冰壶诫》序中云:“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在《冰壶诫》曰:“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里皆澈。”是以“冰”、“玉”比喻为官廉洁。

王昌龄送别辛渐之时,深陷议论与毁谤的漩涡,两年内两次被贬,可见他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险恶环境下的艰难,因此诗人坦荡的胸襟,坚贞的品格更加让人赞叹。王昌龄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莹纯洁的冰心告慰友人,完全是基于他与辛渐和洛阳亲友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赖,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这样的告白亦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后,类似的诗句层出不穷,王维、李白、崔颢等人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晚唐才子李商隐在人格遭受非议时,也用《别薛岩宾》中的“清规无以况,且用玉壶冰。”和《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中“鲍壶冰皎洁,王佩玉丁东。”表明心迹。

《芙蓉楼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该诗情与景交融,在景致的描写中滋生出离别的愁情,亦用景致的描写凸显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末尾两句构思巧妙,别出心裁,用“冰心”、“玉壶”表明自己纯澈高洁的情怀和坚持操守的信念,委婉而含蓄,使人在体会离愁别绪的同时,更能够感受其宽广的心胸与坚韧的性格。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