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老龄化的八个对策(国家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访客2023-10-14 10:43:3523

李佳

政府工作报告既能从宏观上见证发展成就,读懂中国方案,又能在细微中找到关切焦点,回应民声期待,因此被誉为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历来是每年两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那么,对于当前人们日益关心的老龄化趋势,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是如何说的呢?从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积极的变化呢?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老龄化”一词共出现了7次。

1

.

1989年:关心

198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首次出现。在“八、努力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部分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一段的段末,报告提出:“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关心老年工作。”

当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初露端倪。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为7.63%。至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已快速提升至8.59%。1991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2亿人,较1970年的5370万人增长近1倍,成为世界上唯一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老龄化”理念。而中国在此之前已经将老龄化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结合在一起,应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2

.

1996年:研究

199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二次出现。在“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一段的段末,报告提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当年8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明确了国家和社会有保障老年人养老权利的责任,提出了“五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友所乐。同时该法律也明确了家庭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责任。

3

.

1999年:重视

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三次出现。在“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的“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段的偏后位置,报告提出:“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做好老龄人口的工作。”

当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达到10.3%,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出台。《决定》指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重大成果。但是,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老龄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决定》将应对老龄化提升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

4

.

2007年:积极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四次出现。在“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部分的“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一段的段首位置,报告提出:“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写入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

5

.

2010年:加强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五次出现。在“二、2010年主要任务”部分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段的段末,报告提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6.

2018年:积极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六次出现。在“三、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部分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一段的前部位置,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2018年1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年增长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004万人。至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接近2.5亿人。同时,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降至8.97亿人,首次跌破9亿人,比原先预计的2023年提前了5年。

这一年的报告提到“养老”一词14次,较上一年度的6次明显增加。特别是“互助式养老”一词首次出现在报告当中,反映出中国日益以多元力量应对老龄化。

7

.

2

021

年:国家战略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龄化一词第七次出现,这也是最近一次出现。在“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分,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段中,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关心、研究到重视、积极应对,再到加强、积极应对、国家战略,中国在应对老龄化上,正从“未备先老”转向“边备边老”,已从早期的准备阶段步入行动阶段。特别是对比2007年的“积极应对”和2018年的“积极应对”,再到2021年的“国家战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健全,政策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全面,政府内容更加丰富精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