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_文化综艺为何有“套路”打动人心?
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_文化综艺为何有“套路”打动人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体学堂”(),作者:回声
综艺节目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如火如荼。 2020年新一季综艺节目共播出240部,同比增加25部。无论是各大电视台还是在线视频网站,都在积极拓展这一领域的版图。 然而,繁荣景象的背后,用户反馈的不满和批评也越来越多——同质化严重、太吵、档次低等。
在此背景下,一批优质文化综艺的涌现,为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2015年以来,各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综艺相继上线,取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赢。
在以泛娱乐为主的综艺领域,新加入的文化元素如何打造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被贴上文化标签后,文化类综艺如何才能真正“有文化”? 本期全媒体学堂(ID:)将聚焦这一轮热门文化综艺的发展历程和制作特点,试图探讨文化综艺持续出圈的方式和未来可能。
不断出圈,文化综艺从清淡到潮流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文化题材的电视综艺节目在绝对意义上并不新鲜。 20年前在央视播出的《百讲》,其实代表了文化综艺发展的萌芽。 简陋的讲台上,晦涩的历史典故在专家学者的讲述中变得清晰起来,让这档节目一度成为一代电视观众的文化启蒙,也让于丹、易中天、刘新武等学者走出了象牙这座塔为公众所熟知。
不过,虽然每一期节目干货满满,但像《百讲》这样平淡直白的演讲模式终究经不起时代审美变革的洪流。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伺机求变。
2014年以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呼声进一步高涨,文化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成为荧幕上的新星。
央视制作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引领这一潮流的票房剧透。 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中国诗歌大会》海报。图片来源:《中国诗歌大会》官方微博
此后,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纷纷加入文化综艺的制作潮流,推动了这一类节目的“井喷式”增长,从一开始的一股清流变成了一种趋势。
一方面,《中国诗歌大会》等知名经典节目着力发挥品牌效应,不断推出续集; 另一方面,更多聚焦其他垂直领域的文化综艺节目相继涌现,如湖南卫视原创文化关怀节目《神探神探》; 爱奇艺推出京剧脱口秀《舞台上的玉游》; 国内外经典文学; 此外,还有以文旅为主题的《我的桃花源》、《有诗与远方》、《万里长城》等。
在不同文化领域的深耕中,文化综艺让观众看到了节目制作的诚意和用心。 而对新类型的不断尝试,也意味着文化类综艺不满足于“文化”标签的表面消费,而是致力于“向‘阳光雪’前进”[1]。
“把一点红炉雪变成人间夜灯真好”,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在与叶嘉莹先生谈“中国诗词大会”时,曾用这首诗来形容节目的影响。 文化类综艺继续强势出圈,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逐渐在观众心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文化综艺为何有“套路”打动人心?
在长期以来节奏紧凑、娱乐搞笑的综艺市场中,节奏缓慢、内容深刻的文化类综艺无疑是“异类”。 那么,在观众的观看习惯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放松的情况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甚至取得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呢?
用视听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影视再现
古典诗词、历史名著、经典名著、书面书信,不难发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植根于文字印刷文化时代。 将这些文化作品搬上综艺舞台后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_文化综艺为何有“套路”打动人心?,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完成了电视媒体向视觉文化的过渡。
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可以带来人们“感知比和感知方式”的变化。 [2]当人们读到书中“春风马蹄病,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领略康震先生写意奔马的全过程在“中国诗歌大会”上的体验无疑是完全不同的。
康震在《中国诗歌大会》节目中作画。图片来源:《中国诗歌大会》第六季
与枯燥的文字阅读相比,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元素,极大地愉悦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精湛的舞台表演、豪华的灯光、舞台配置共同将传统文化再现为一场生动的视听盛宴。
因此,在《见字如面》中,书信不再是冗长乏味的文字,而是在配乐与读者声音的相辅相成中,融汇成妙趣横生的故事; 在《书》中,盖茨比、简·爱、骆驼祥子不再是停留在纸上的平面人物,而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形象立体丰满。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曾指出,“人有一种永恒的再现现实的冲动”。 [3]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再生产”不仅有了更多元的方式,还可以让人们借助电视媒体生动的视听符号,完成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诠释。
不仅用于书面作品,还用于其他传统表演的呈现。 例如,在《继承者·中国影像》第二季中,节目组在展示“抖空竹”技巧时,完成了动画视频、舞台LED灯、日光灯打造的宇宙星空场景设计。在空竹上。 这种传统艺术就是一种“新电视形象建构”。 [4]
传统文化通过绚丽丰富的视听技术再现,文化综艺节目带给人们酣畅淋漓的感官体验,让曾经遥远而晦涩的传统文化变得有趣又平易近人,为传统文化本身增添了一份新的诠释。电视。
用传统文化的“通俗”诠释拉近观众距离
与《大讲堂》等文化类节目纯粹的“古典氛围”相比,当下流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大多着重追求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的契合度,致力于以此带来节目的主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
一方面,这种契合是通过将相对陌生的传统文化与熟悉的现代知识相结合来实现的。 在今年大年初一播出的《经典中的中国》中,《天造地设》的作者宋应星作为演员李光洁出现在现场,完成了一次“握手跨越”。三百年》与袁隆平(演员饰),寓意两位科学家在食品问题上的历史传承。
“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 图片来源:《中国经典》
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微博相关话题吸引了1.2亿人次阅读,让一些观众不太了解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登上了热搜人物。
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解读,表现为与流行文化的“嫁接”。 例如,在中国戏曲综艺节目《叮叮咚咚》中,将中国传统综艺节目与说唱、机械舞等现代艺术相结合。 两个时代的文化在拼贴、融合的过程中为观众带来了“陌生、新奇”的审美体验,也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性。
此外,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对节目内容的二次创作,也让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家宝藏》热播时,不少网友将节目中提到的国宝制作成了表情包和手绘作品。 当博物馆中的国宝形象与网络流行语相结合,甚至成为网络流行的“表情包”时,传统文化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社会影响力。
网友打造的国宝表情包。图片来源:微博“专家+明星+素人”配置,兼顾流量和共鸣
北京大学教授张义武曾总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演讲”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百家” ”和“Happy ”作为示例。 典型的; 第二阶段是涌现出一大批“综艺”传统文化节目; 第三阶段是“综艺”传统文化节目的成熟期。 转型为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原来以专家独言为主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专家+明星+素人”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演绎的舞台。 [5]
在文化综艺的舞台上,这三位主要角色各司其职,为节目创造了不同方面的价值。 其中,专家的职责仍以知识讲解为主,但形式比原来的听写更加多样化。 如浙江卫视综艺节目《千里单骑》邀请故宫博物院原馆长单霁翔带领“布鞋男团”探访世界遗产,为节目增添了专业性和层次感.
《千里单骑》中,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领“布鞋男班”参观世界遗产。图片来源:《千里单骑》官方微博
演艺明星主要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出现,将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呈现在屏幕前。 一方面,他们利用自己的流量为节目创造吸引力和话题度。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以影视形式呈现。 更能满足观众对于轻松观看综艺体验的需求。
业余爱好者的参与是当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了16岁才女吴亦舒,37岁击败北大硕士的外卖小哥; 《朗读者》邀请了丹顶鹤保护者许倬和一对花10年打造千亩花谷的成都夫妇……这些素人的加入,让文化节目不再高调”知识讲座”,而是一种不断激荡共鸣感的文化认同。
吴亦舒获得《中国诗歌大会》第二季冠军。 图片来源:《中国诗歌大会》
安东尼·史密斯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指出,文化认同的实现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集体经验和文化符号。 [6] 在文化综艺节目中,当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巧妙地运用和传达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观众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文化符号的相互认同中被激发。
文化综艺的核心:仪式感建设与寓教于乐
詹姆斯·凯里曾提出一种传播的仪式观,即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分享和参与的过程。 传播本身将构成“共同信仰的象征”,指向共同信仰所建立的有意义的“文化世界”。 [7]
这正是看文化综艺节目的体验。 观众在欣赏改编自传统文化的舞台表演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种关于文化体验的仪式。 他们与舞台剧中的人物同甘共苦,分享古典诗词带来的文化豪情,感悟志士书信中的家国情怀。
文化意义的分享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在观影体验中凝结成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在文化记忆的打捞中为这个共同体建构起深厚的情感,而文化综艺所创造的深意也是这里。
同时,正如董卿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时所说:“重温那些永恒的经典,这样的回顾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尘埃,也可以点亮古代文人的情话和智慧。我们今天的生活。” 在文化经典的媒介再现中寓教于乐,也是文化综艺节目的一贯追求。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融合文化的不断发展,娱乐教育的可能性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认可。 除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综艺节目外,主打声乐艺术的《声入人心》、主打配音艺术的《声临其境》等综艺节目,均有通过大众化的呈现形式实现文化普及的意图. 由此看来,未来寓教于乐的市场潜力必将更加凸显。
不过,在好评之余,与文化综艺相关的争议也随之涌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文化综艺的同质化和刻板印象再次出现,而更容易引起讨论的是,标榜“教育”的文化综艺在智力问题上存在缺陷。
比如通过演员还原古人的形象,妆容等细节很重要。 如果与史实不符,很容易闹笑话。 一些文化类综艺连续播出多季,如何避免陷入死记硬背、附庸风雅的刻板印象也值得关注。
在注意力稍纵即逝的市场中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化综艺节目能否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_文化综艺为何有“套路”打动人心?,似乎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 但毫无疑问,文化认同感和寓教于乐的可能性仍将是文化类综艺必须坚守的两张“王牌”。 基于此,文化类综艺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链接:
1.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文化综艺5年:从花开到静水》,
2. 麦克卢汉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文化类综艺节目排行榜_文化综艺为何有“套路”打动人心?,理解媒体[M]。 北京:译林出版社。
3.张爱凤。 原创文化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体重构与价值传播[J]. 现代传播, 2017, 5.
4.张爱凤。 原创文化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体重构与价值传播[J]. 现代传播, 2017, 5.
5. 张义武,《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与活力》,《人民日报》,
6. 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伟斌、梁靖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p。 157
7. (美国) 作者:James W. Carey (. Carey); 丁伟译. 作为文化的传播[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4-8。
Tags:
相关推荐
- 湖北三江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 60925996.99 元中标红林总装厂房二期工程
- 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龙里县城区排涝工程勘测
- 北京中和联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标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植物表型研究设备采购及伴随服务(重新招标)项目,中标金额 7764000 元
- 霸州市佳理鑫五金制品厂中标新乐市第三中学采购项目
- 河北泽辉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为路南区乡村振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一标段工程总承包(EPC)(二次)中标候选人
- 河北石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110736.93元中标高铁片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三标段
- 中基恒源建设有限公司中标高铁片区(含新华商业广场)景观提升项目施工五标段,中标价 13430852.95 元
- 九芝堂换帅完成工商变更
-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大宁县水果供应链基地运营配套建设项目施工(二次)第一中标候选人
- 浙江宁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97028327元中标慈溪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建设项目(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