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_脱口秀走红综艺前没人知道的那几年

访客2024-02-23 17:30:1331

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_脱口秀走红综艺前没人知道的那几年

《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热门节目,是线下产业“引流”的背后

脱口秀走红综艺前没人知道的那几年

时针指向周四晚上7点20分,北二环的鱼剧场座无虚席。 这里是北京脱口秀的聚集地之一,每周一到周四都有开麦表演。 据悉,当晚黄曦将惊喜现身,现场观众一度接近200人。 一位脱口秀演员问观众,为什么要来脱口秀? 其中一名女生轻松地打趣道:“因为你!” 台下哄堂大笑。 演出一直持续到十点,观众的情绪从单口相声调动到舞台上的即兴喜剧。

观众小白(化名)是一名90后。 从去年年底开始,他每周四都会看一档脱口秀节目,因为周末的票至少要提前一周才能买到; 月亮。 直到最近六个月,演出场次增加了,门票似乎也更容易买到了。 她粗略地算了算,仅在北京,周末至少有20场脱口秀,节日则有30场。

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激发了线下观众的参与热情,但在这些节目走红之前,脱口秀已经在线下发展了五六年。 那时,站在台上强忍着尴尬畅所欲言的人,可能没有想到,中国脱口秀的未来会如此繁荣。

一个开始

5分钟,37句话,黄曦红遍美国

2002年,黄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的一家酒吧首次表演单口相声。 酒吧里热闹非凡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_脱口秀走红综艺前没人知道的那几年,有人在看球,有人在喝酒,有人在打保龄球。 黄曦说了五分钟,但几乎没有人关注他。

当时,黄曦在美国脱口秀节目中经历了一段相对低落的时期。 脱口秀文化经过50多年的普及,几乎每个街区都有表演场地,每晚都有数百名观众排队观看; 该行业有数十万名演员。 先不说黄曦的亚裔身份带来的文化差异,美国观众对当时的文化已经失去了新鲜感,一个笑话很难打动他们。

美国被认为是脱口秀最早、较成熟的发源地之一。 脱口秀的由来,可以从近几年的多家媒体报道中追溯。 但不少美国人认为,脱口秀节目的“鼻祖”应该是马克·吐温——他文化作品中的夸张和荒诞,被认为是美式幽默的继承和发展。 但更重要的是,他投资了很多高科技,比如电话、电报,结果赔了很多钱。 为了还债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他只能到各地发表演讲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_脱口秀走红综艺前没人知道的那几年,其诙谐的表达方式间接促成了“脱口秀”的雏形。

但在马克吐温之后,脱口秀节目并没有继续发展。 直到1960年代左右,美国偶像喜剧演员莱尼·布鲁斯(Lenny Bruce)才真正把美国街头笑话,也就是普通人生活中荒谬的说话方式,搬上了喜剧舞台。 紧接着,电视和综艺继续成为脱口秀节目的发展载体,甚至连美国幼儿园两三岁的孩子都在互相讲笑话。 美国电视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1960年代和70年代,女主角作为观众欣赏喜剧表演,后来她发现自己也可以在台上拿着麦克风讲这些笑话。 这个场景描述了后来的“open mic”。

美国脱口秀几十年来在跌跌撞撞的探索中一步步发展。 2002年,黄曦在美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从事癌症研究。 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的喜剧应该是小品和相声,而脱口秀似乎没有土壤。 因此,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幽默感。 这也是黄曦决定上脱口秀节目的原因之一。

但黄熙用了五年时间才适应了这种喜剧形式。 “我第一次在美国听脱口秀节目,所有的伏笔和每一个字我都能听懂,但我只理解了一半,为什么它让大家笑了。” 教师、汽车推销员和五金店老板一起学习如何写笑话。 其余时间白天做实验,晚上跑,一周至少三四天。

美国的脱口秀演员很多,在一些热门俱乐部的门口,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人在排队试谈,或者只是为了找个试谈对象而排队。 很多人排了一晚上的队,都看不到舞台的一角。 王亦然。 很多时候,他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上台的机会; 没有表演的时候,他会去俱乐部认识老板。 后来,黄曦算了算,这五年的奔波,不但没有挣到一分钱,还花了不少油费。

当时,黄曦只是美国无数苦苦挣扎的脱口秀演员的缩影。 但幸运的是,在2009年,他受邀在节目《大卫·莱特曼秀》中表演。 这是美国最著名、最经典的脱口秀节目之一。 一上台,黄曦就局促得手都不知道该放哪里,眼睛总是上下左右游荡,肢体语言完全不像成熟的脱口秀演员. 但半分钟后,他扔出第一个全英文的袋子,就响了。 这位亚洲脱口秀喜剧演员一举成名。 有人曾统计过,黄曦的表演只持续了5分钟,说了37句话,但他曾在采访中透露,每个笑话都在俱乐部、酒吧和家里被打磨了无数遍,做到句句准确无误。 停在哪里,停多长时间。 次年,黄曦在美国电视记者年会上为当时的美国总统表演,使脱口秀节目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回到中国最早的脱口秀节目,90年代,中国香港艺人黄子华将Stand-up译为“脱口秀喜剧”,用粤语在舞台上进行单口相声表演。 在南方,很多年轻人深受“单口相声”的影响,比如当时在广州读书的大学生李诞,还有当时还是全职翻译的程璐。

Wong也引起了另一场风波。 白宫演出的视频在中国被大量转发,第二天黄曦就收到了一封又一封来自中国的邮件。 他很惊讶在中国有这么多人看这个脱口秀节目。 大部分是学生,“看了你的演讲,觉得这个脱口秀很好”; 但也有骂声,认为这种形式不好,是在嘲笑中国文化。

后来,上海小刀文化、深圳外卖脱口秀、北京脱口秀俱乐部都在网上联系黄曦,请教脱口秀方面的建议,比如在中国如何组织演出,如何写段子; 程璐、庞博等脱口秀演员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黄曦对他的影响,“大部分人都挺支持的,认为中国人也能做到这一点。” 黄曦说道。

B异国情调

各场馆拉客,纯粹为爱,无收入

2010年7月,奚江月和另一位朋友创办了北京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北京脱口秀俱乐部”(简称“北多”)。 奚江月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已经创业,有不错的积蓄,也有着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

当时,国内知名的脱口秀俱乐部只有一家——外卖脱口秀,位于深圳,成立于2009年,并在纽约设有分部。 北方还是脱口秀的空白,这是习江月建立北拓的底气。 “中国的文化或者语言比较复杂,脱口秀的表达空间可能更大,没有人做过,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比较有意思。”

如果说外卖脱口秀更多的是继承了美国脱口秀和“单口相声”黄子华的表演风格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奚江月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中美两国的地域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局面表达逻辑。 比如,美国人的叙述方式并不常规,而中国人则是标准的线性思维。 席江月决定探索和再造美国脱口秀的结构,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思维逻辑,淡化笑料,更注重表达观点。

在北拓成立的一年半前,习江月和伙伴们只专注于研究“什么是中国脱口秀”,期间坚持每周表演一档节目。 最开始的时候,北条还称不上俱乐部,只有两个人,既在经营又在表演。 在北京的一家民乐酒吧,他们以500元一场的价格租了场地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_脱口秀走红综艺前没人知道的那几年,而且不收门票,亏本演出。 第一波观众是酒吧里的零星顾客。 席江月站在舞台上,说着她以为是脱口秀的节目,以为观众会笑出声来,“但是表演出来的效果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很普通。” 有的观众觉得很有意思,但没看懂是什么东西;还有的观众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上台就可以讲。

席江月对这种现象早有预料。 从每周一场演出到每周两场或四场演出; 北拓的演员逐渐增加到三个、四个、十个。 表演的叠加完全取决于演员的数量和迭代内容是否可以更新。 “最早的时候(内容)我们无法支持一周一次。”

2013年,西江月自认为初步“发明”了适合中国的脱口秀模式,北拓也顺利迈入第四个年头。 那时候北京还有几个人知道脱口秀,但不影响一些偶尔跟风看个节目的年轻人。 那一年,小雪第一次看到北拓的表演。 演出的酒吧在一条小巷子里,人烟稀少,演员也不多。 但她还是被这种有趣的形式给吸引住了,接着又看了两三遍。 同事建议,生活中幽默风趣的她也试试开微。 就这样,小雪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组织。

有时,为了挤满场地,小雪和其他演员会在演出前上街拉客,“你知道脱口秀吗?你应该知道,听听!” 拉啊拉啊,几十个人在一个酒吧里表演,基本上是空座少的时候,人多的时候就会有“站票”。 那时候脱口秀的演员大多是兼职。 他们下班后匆匆赶来演出,一分钱也没赚到,纯粹是因为喜欢。 即便是后来的商演,有时候交完场地费,每人也只能拿到十几块钱。 小雪形容他们更像是不想赚钱,只为爱聚在一起的“钓友”。

C进入剧场

观众更多的是看热闹

2013年,黄曦从美国回国发展。 飞机一降落,他就赶往北条。 北京方家胡同小剧场门口,七八个热衷脱口秀的小演员围在垃圾桶旁。 黄曦分享了很多国外脱口秀的表演形式,他们问黄曦怎么制造笑料,线下表演怎么做,特别节目怎么做。

黄曦一直认为,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喜剧基因。 但那时候脱口秀在中国“无人问津”,从业者对节目的运作一头雾水,玉皇喜差点被打脸。 白宫之战让黄玺名扬华夏。 回国后,他在各地举办巡回演出,每场演出观众众多。 但很多人只是想亲眼看看那个吐槽美国总统的“明星”; 笑过之后,很少有人再回剧院看其他演员的表演了。

为了快速融入中国的脱口秀环境,黄曦一有时间就会去北京各个开放的麦克风表演或旁听。 他发现,即使是免费的,自发前来的观众也很少。 他曾在北京东城区的四合院里参加过一场小型演出。 说了一会儿,一位奶奶忽然举手问话。 黄曦以为她说错了,又问:“我孙子要不要出国?”

“每个人都不知道脱口秀是干什么的。” 黄曦无奈的说道。

有一段时间,黄曦几乎走到哪里都要解释“什么是脱口秀”“脱口秀不是相声”……刚开始在上海巡演的时候,主办方还给他配了键盘老师,因为他们觉得舞台上只有一个演员在说话,沉默太容易了,所以他们不放心。 黄曦曾多次向主办方解释,一般脱口秀节目不用乐队,但他也不好意思把键盘手请回家,以至于有几场巡演,黄曦说完,就等着观众笑之前先想想。 白天,键盘老师总是不辞辛劳地弹奏配乐。

但实际上,当时的市场环境对于本土脱口秀俱乐部来说,算是一个乐观的发展。 2014年初,北拓决定走出酒吧,进军线下影院。 “这都是自然过程,我们没有计划或预设。”

剧场似乎并不重视什么是脱口秀。 只知道北拓一个季度有二十多场高频演出,可以赚到不菲的租金。 那时候,北拓的演员已经不少了。 首场演出票价低至80元,最贵的120元,与现在相差无几; 在席江月看来,比起前几年自掏腰包“买”的经历,至少在谋生方面,似乎可以开始考虑了。

而中国观众对脱口秀节目的接受度也在逐渐培养。 席江月一直记得第一场剧场的演出不错,慢慢的,也有一些观众来看第二场。 随后,当地电视台也组织了70、80人来到北沱剧团进行团建。

“虽然整体规模(观众和市场)还很小美国综艺脱口秀节目排行榜,但中国对脱口秀的理解(相比2010年)已经开始好一点了。” 从进口产品到本土化,从几个人的小酒吧到几十人 在剧场和线下脱口秀中磕磕绊绊五六年,在众多俱乐部和演员的努力下,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和成熟. 《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只是后来的故事。

专题撰文/新京报记者张赫刘薇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