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WAIC上火了,但还不够聪明|科技心语

访客2024-07-17 13:24:3547

在今年举办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人形机器人齐齐摆出了“十八金刚先锋阵列”,这些人形机器人一眼望去非常相似,但仔细看除了身高和大小不同之外,表情也不同,运动起来的灵活度差异就更大了。

截至7月8日A股收盘,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集体承压。盛通股份(002599.SZ)股价大跌近7%,贝斯特(300580.SZ)股价下跌6.5%,瑞迪智驱(301596.SZ)股价下跌近6%,斯菱股份(301550.SZ)股价下跌4.5%。

人形机器人的突然火爆是由两个关键因素驱动的,首先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另一个是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大力推动。今年马斯克没有来到WAIC现场,但是他派来了第二代“擎天柱”参会。

根据马斯克的设想,到明年,特斯拉的工厂就会出现上千个人形机器人,他们可以完成包括搬运、打包等多种任务,大大节省人力,提升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不过,马斯克的承诺也经常无法按时兑现。

在资本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的开发速度快于预期。高盛预测称,人形机器人到2035年将呈爆发式增长,出货量将达到140万台,全球市场总规模将达380亿美元。全球从事物流和制造业的人形机器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十年内走入服务、家庭护理、健康和教育产业。

但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场景仍然非常有限,除了在运维检修及巡检等场景刚刚开始实际投入商用之外,在市场空间更大的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商业化模式仍有待探索。

今年的WAIC上,多位业内人士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确实吸引眼球,但还不够聪明,且同质化严重。很多企业看到这是一个所谓的“风口”,都蜂拥而至,那些过去做“机器狗”的公司,现在也都开始做“机器人”,当然这也是“顺势而为”,顺应人形机器人的“势”。

另一方面,在数十家本土厂商同时涌入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未来在中国也难以逃脱价格战的命运。今年早些时候,已经有厂商打出了9.9万元人民币一台的“骨折价”,并表示“成本还能不断降低”。

目前,市面上已经推出的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普遍在40万元人民币至80万元人民币,与特斯拉“擎天柱”20万美元的价格相比,仍有不小的价格优势。

中国科技公司在制造电机驱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主流,就连此前一直押注液压人形机器人的美国重量级参与者波士顿动力公司也宣布放弃液压驱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转而专注于制造电动机器人。

虽然液压机器人的肢体更有力,但液压系统更为复杂,机器人反应速度慢,而电动机器人更轻、更灵活、反应更快,而且成本更低。

根据去年11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截至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这种技术采用上的差异也刺激了上游供应链的创新。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已经提交了25957项激光雷达相关专利申请,超过美国企业的18821项以及日本企业的13939项。

不过,现在国内大部分的人形机器人都还没有真正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也不乏一些企业借着人形机器人的“风口”去拿融资,只要先做出个“人形”,手脚能动两下,至于未来的产业化落地并不是眼前考虑的事情。这种“蹭热点”的做法也值得警惕。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两笔规模最大的融资一家为宇树科技,另一家为银河通用机器人。两家公司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今年的WAIC。

在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看来,通用的人形机器人目前全球发展都还是比较慢的。这是由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跟不上AI技术发展的脚步所导致的。因为硬件门槛高、人才基数少,这使得机器人与AI技术研究之间的差距可能达到10年之久。

此外,目前已经有一些厂商希望将AI的能力植入人形机器人,例如特斯拉的“擎天柱”,但大部分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还没有实现这一功能,即便有,大模型与人身结合的效果也尚不显著,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功能并不完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数据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痛点之一。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数据来源是国外的开源数据,或者由研发机构通过动作捕捉、视觉捕捉等方式自行采集,这样的方式往往人力成本较高,未来通过算法合成数据可能是一个方向。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责编: admin)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