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今年几岁(刘敏出生年龄)

访客2023-10-14 10:36:2722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搜:

#刘涛 我是靠意志力活着的女人#

突然有点欣慰——

女星也可以和“意志力”这样的字眼一起上热搜,而不再是局限于恋爱婚姻、脸蛋身材或不知所谓的“少女感”。

正如今年年初,飘飘强调的:

当越来越多人愿意正视并赞美女性时,我们真正希望被赞美的,或许恰恰是传统观念中不那么“女性化”的事。

比如强大,比如理性。

比如专业,比如优秀……

注意哦。

不是“照顾好老公孩子同时自己还不放弃工作”或者“一个女孩子不娇气真难得”的那种优秀。

而是和男性放在同一标准、同一领域中被评价的优秀。

今天,飘飘就想和大家聊一部我心目中真正优秀女性的电影:

《性别为本》

《性别为本》故事的背景,大约在距今半个世纪以前。

彼时,哈佛大学刚开始招收女生不久,法学院的500个学生中,只有9个女孩。

而她们入学后面对的第一句“欢迎”就是:

请介绍一下你们自己。

以及,为什么你们能占据本属于男人的入学名额?

这些女生受到的歧视,不只有嗤笑和揶揄,甚至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被正视:

学校里没有女性浴室。

她们对学业付出的努力与热情被熟视无睹:

老师不想让举手的女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在意她们的观点看法。

因为在他看来,女人根本什么也不懂。

看到这里,大概会有人翻白眼:

这样堂而皇之的偏见和歧视,早就是陈芝麻烂谷子了。

现代社会,干嘛还提这些老掉牙的?

但。

影片中那些关乎性别的偏见,真的全都是过去式了吗?

未必。

女主角找工作时,接连碰壁12次。

被拒绝理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你应该去应聘秘书”“烘焙会分散你的精力”“女性太感性不适合当律师”“下一个孩子什么时候生”……

好端端走在大街上,随时面临会被调戏的风险。

男人们得意于自己的轻佻,女人则只有下意识地假装若无其事。

女性本身的优秀往往被放进了缩小镜,男性的闪光则更容易得到称赞。

于是优秀的女性,会被迫接受别人打着“祝贺”旗号的“提醒”:

“你真幸运!嫁了个好丈夫。”

以上这些情景,相信在今天也能引起绝大多数女性的共鸣。

所以,也恰恰是在今天。

当很多人认为“男女不平等”早已成为过去式。

当“女权”成了很多人眼中偏执、激进、吹毛求疵甚至洗脑邪教的存在。

我们更有必要强调,女性真正要求的是什么。

电影中的金斯伯格,引用了一句Sarah Moore Grimké的话:

我并不是为女性要求特权。

我所要求的,只是男人把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拿开。

电影主角金斯伯格最聪明的是。

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急于向众人要求“女性”的权利。

而是先让人们明白,性别歧视的存在并不只是值得女人担心。

影片中用最多笔墨讲述的案件,委托人并非女性,而是一位照顾年迈母亲的单身男性。

美国国税局驳回了他雇一个护士照顾母亲的减税申请。

理由是:

这项免税政策,只提供给女性、丧偶或伴侣生活无法自理的男性、离异男性三种人。

换句话说,在该项立法者的眼中,选择照顾母亲的单身男子是不配得到保障的。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普通男性的歧视?

正如女主角在法庭上所说的那样。

用性别划分人们的权利和分工,是极不合理的。

所谓的“天性使然”“历来如此”,说到底都只是脱离现实的主观预判。

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擅长的。

反之亦然。

所以你看。

其实不必强调“女”。

因为我们更想强调的,是“权”。

被平等看待的权利。

能自主选择的权利。

比如,虽然我不一定想要去开战斗机、当矿工。

但我不能允许,你剥夺我选择以上职业的权利。

直到今天,影片中那些因性别遭受的偏见依然存在:

女性的“命运”“职责”就该是做好贤妻良母。

相对的。

男人就该负责赚钱养家,否则根本不能成为合格的丈夫、父亲。

这种性别偏见就像隐秘的桎梏。

它为所有女性和男性都预先设定好了极为片面的、机械的评价体系。

但我们都知道。

幸福的人生,从来就不只有一种。

“成功”的定义,同样应该如此。

作为一部电影,飘飘认为《性别为本》值得一看。

因为它让很多人认识到了改变女性现状的迫切。

但,作为一部传记,飘飘对《性别为本》并不满意。

因为女主角的原型:金斯伯格大法官,完全值得更好的传记片。

来源: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她被特朗普称为“最高法院里的耻辱”。

但特朗普的咒骂,毫不妨碍无数人将她视作偶像。

人们模仿她,扮成她。

将她印在衣服上,纹在身上,做成各种周边……

《生活大爆炸》中Raj装扮成金斯伯格

她是真正的超级英雄,值得万众追捧的女性偶像。

而对比真实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就会明白《性别为本》为什么让人有些失望——

它虽然打着女权主义的旗号、宣扬着女性平等的论调。

却恰恰用对女主角性格不动声色的“改动”,论证了直到今天,人们对女性的成见依然多么根深蒂固。

影片塑造的女主角,逃不开传统好莱坞女主角的影子:

感性,情绪化。

在电影中,菲丽希缇·琼斯时而意气风发,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热泪盈眶。

但现实中的金斯伯格,却分明具备一种更加珍贵、值得赞美的品质:

冷静。

甚至冷静到,常常被认为心不在焉。

即便是法庭上被法官鄙夷地驳回,即便是一次次遭到挑衅和攻击,她也始终不改平静与从容。

面对那些荒谬的质疑,她平静地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幼儿园老师:

他们什么都不懂,慢慢教就好了。

这种冷静,并非由于麻木,而归功于宽容与智慧。

而金斯伯格也正是以这种几乎从来不会失控的沉稳冷静,有力反驳了“女性情绪化,不适合法律工作”的偏见。

很可惜。

片中的女主角不但不够冷静,更被主创借配角之口鼓励:

“利用你的愤怒,利用你的情绪”……

这种鸡血的论调,未免太过套路。

说到底,它恰恰反映出了人们对女性“情绪化”的推定是多么普遍。

同样,影片中女主角和丈夫的爱情,固然美好。

却更像是一个传统男性视角下,优秀丈夫+幸运妻子的组合。

无论是丈夫的塑造还是感情的刻画,都显得太过寡淡。

高大英俊、始终站在妻子一边的丈夫。

宛如迪士尼动画中一个玉树临风却又平平无奇的王子。

事实上,丈夫对金斯伯格的支持固然是她成功的有力保障。

但,给她最多勇气去战斗的,不该是丈夫的鼓励。

而是自身想要改变世界的坚定决心。

现实中的金斯伯格大法官和丈夫马丁的婚姻与爱情,更加值得颂扬。

这是一段真正平等的理想关系。

从相遇开始,他们就彼此欣赏。

漂亮的金斯伯格曾经和许多不同的男孩约会。

但马丁,是第一个在乎她思想的男孩。

年轻时的金斯伯格

马丁从未停止过对妻子智慧与专业的赞美和肯定。

而沉稳寡言的金斯伯格,也深爱着马丁的优秀、热情、幽默。

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完美互补的性格与高度一致的理想追求之上,稳如磐石,羡煞旁人。

他们彼此扶持,从未放弃对方。

就读哈佛期间,马丁患上了睾丸癌。

金斯伯格在照顾两岁孩子和患病丈夫的同时,还优秀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帮助比自己高一年级的丈夫完成了哈佛的学业。

哪怕这意味着,她每天只能睡两小时。

而60岁的金斯伯格被提名大法官时,并不被看好。

丈夫马丁列出了长长的名单,向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安利自己的老婆有多么的优秀,请求得到大家的支持。

马丁和金斯伯格爱情最动人之处,就是彼此灵魂深处的互相欣赏与尊重。

但电影中流露出的态度,和现实中很多人评价的重点一样令人失望:

在一对幸福的夫妻中,人们更乐于歌颂丈夫有多么通情达理,而妻子又是多么幸运。

人们津津乐道于金斯伯格和马丁的爱情佳话时,很多人都会夸赞马丁的“牺牲”:

已经是全纽约最优秀税务律师的他,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果断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家庭之中。

但想想看。

有多少人会注意到那些成功男性背后妻子的牺牲与付出?

成功的女性背后的男人,却往往能收获更多赞美。

哪怕本身就是超级偶像的金斯伯格。

谈到她幸福的婚姻,很多人都会本能地归因于她“幸运地遇到了马丁”。

遇见自己的真爱固然幸运。

但飘飘更想说:

金斯伯格感情生活的幸福,也与她自身的不卑不亢、热爱中仍能保持独立的优雅不无关系。

她曾说过,母亲教会自己最重要的两件事——

成为淑女,保持独立

成为淑女,意味着不要让无谓的愤怒等负面情绪占据你的心灵。

保持独立,则是你固然可以期待与白马王子共度一生,但始终要拥有独立生活的本领。

所以,在飘飘看来。

金斯伯格真正的幸运,是拥有一个温柔且强大的母亲。

她用自己的智慧、眼光与爱,帮助女儿成为了真正独立且优雅的女性。

正如她的女儿,后来影响无数女性那样。

她用自身的优秀与强大,证明了女性不该被定义的无限可能与能量。

曾经,身为2%的金斯伯格是男性主导领域杀出重围的勇士。

而如今,飘飘惊喜地发现。

许多优秀女性已经在传统观念中的“男性主场”领域做到了从容强大,潇洒自如。

比如飘飘最近疯狂打call的姐姐——

“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中的刘敏。

乐队中,她身兼主唱、贝斯、合成乐器。

声线空灵且有力,演奏严谨清爽,气质清冷迷人。

身为同一乐队的伙伴,很多人说她和主唱华东是战友。

但飘飘却觉得,她和他更像是战场上两个并肩骑马的将军。

他的骄傲和傲娇,才华和刘海,都无法盖过她清瘦凛冽的身体里迸发出的能量与光芒。

在飘飘看来,刘敏最迷人之处在于:

她身上的性感,混杂着一种克制的、井然的、严密的逻辑性与理性。

刘敏上学时代成立的乐队,叫U235。

乐队名是一种化学元素,她们希望“对音乐的热情和魅力能像化学元素铀一样不发声变质,一旦反应起来就是巨大的核裂变”。

刘敏昔日微博里发自己做的面包,说“喜欢满屋食物分子的味道”。

这话说得,颇有种理科生的浪漫。

《乐队的夏天2》中,飘飘不断被刘敏惊艳。

当大家尖叫着称赞“刘敏好帅”“刘敏好A”的时候。

我们其实是被她所展示出的,女性比传统观念中更加有逻辑性、理性、力量感的魅力所折服,所鼓舞。

直到今天。

女性依然时常被预设为感性、情绪化,即使是在很多理性主导的行业,也被视为“点缀”“补充男性思维中想不到的地方”。

但女性,不该只被视作填补、点缀。

女性本身,也可以专业、理性、强大。

事实上,她们也已经做到了——

很多女性,正如身处“乐队圈”的刘敏。

都在传统被认为“男性主导”的领域,用自身的努力与成就向人们宣告着:

女性本身,就可以演绎出强大与优秀。

而面对这些优秀的女性,社会最该给予的尊重,就是“

看见

”。

说实话,每次飘飘谈论和女性有关的话题。

就会收到批判:

“怎么什么都能扯到女权?”

甚至——“你怎么这么聒噪?”

其实,真的不是我们想要聒噪。

很多看似与我们距离遥远的事,其实都关乎着每个人生存的体验。

假如今天,我们不去保护一个陌生的女性。

明天,后天,终有一天。

曾经沉默的我们,就会成为下一个无援的受害者。

假如今天,我们不去争取看似“没什么用”的权利。

明天,后天,终有一天。

我们就会失去更加重要的权利,被驳回更加合理的要求。

所以,飘飘还会一直这样聒噪地呐喊下去。

直到有一天,男与女不再是资格与权利推定的前提。

那时,才能下起真正温暖每个人的“太阳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