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闲话广州城市更迭中的历史文化)

访客2022-12-13 02:18:4380

广州的历史与文化(论广州城市变迁中的历史与文化)

《生药材档案》,海珠南路羊城记忆之一,1997。

我在广州生活和工作了20多年。虽然我的寄居感逐渐消失,但我还是觉得自己不是广州人。这种“不”不是指户籍,而是文化和心理上的自我认同。所以在全省的坐标中,我并不特别关注广州的历史文化。很多外国朋友问我某年某地在广州的事情,只能用手分享。

说个我自己的笑话,外地的老师朋友来广州,需要陪同观光的,大部分都是我带去黄花岗上坟。或者去黄埔军校,顺便去十字军墓……然后,去扫墓。

据说南京搞现代军事史的同行接待外国友人也是如此。首先,参观中山陵,然后去灵谷寺。除了国民革命军的总神,还有很多名人的坟墓。如果你还没玩够,十三陵等着你。

其实我现在对广州不熟悉...除了做事,平时都不住东山。

2016年参加在西关旧城改造试点永庆坊举办的“广州荣光的民族记忆”历史影像展。那段时间,他经常往返于西关和东山之间。西关的变化真的让我很惊讶。二十多年前,我是拍摄《羊城余韵》的摄影记者。整整半年,我在那边的大街小巷里游荡,此时却认不出来了。

从98年完成《羊城残韵》的拍摄计划开始,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去过西关。当时艰难的拍摄过程已经成为我记忆中珍贵的一部分。图片被我工作的媒体使用后,还被当时收视率很高的《南方周末》摄影版和央视节目《东方时间空》采用。当时邀请我一起做节目的记者王*言,听朋友说他不在外地跑了,在台湾当节目导演。

随后几年,广州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建设。在“小便”和“大便”的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被粗暴地拆除了。广州一群热爱古建筑的文保爱好者像挖祖坟一样跳起来,联合各路媒体向政府紧急呼吁。政府被迫无所作为,假装听取民意,对原计划做了一些修改,花了不少钱。

记得潮流之初,很多摄影爱好者被激起,到处去拍我拍过的垃圾照片。有一段时间,这样的图片和手稿频频见诸报端。无论如何,我对卷入这件事不感兴趣。我一拍完,看片名就烦死了。第二,我嫉妒。为什么没人关注老子的投篮?该你开枪了,但我希望政府听你的。呸!

《白铁铺》,《羊城之韵》第五册,1997年,戴河路。

初学摄影的人的通病就是相机一定要拍第一手的老货,美其名曰寻找历史的沧桑。在厌倦了拍摄老的历史物件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兴趣开始分化,有人去拍风景、花鸟鱼虫;有人喜欢给美女拍照,经常合伙租模特洗澡...图是假的,图是真的,只是娱乐性的。其余自称有文化的人将在东方和西方拍摄,并在国内外获得各种奖项...我放下相机,无所事事,直到很多年后,我开始拍摄抗战老兵,一口气拍了近700人。

在我看来,城市的改变和更新是理所当然的,城市规划不应该过分强调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太强调这一点,城市规划做了太多让步。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是城市变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到处都有历史建筑。几百年后你希望后人生活在哪里?如果你真的喜欢这种古建筑,可以搬到西南山区去,绝对不会死。

我个人对城市的要求是简单,干净,安静,方便(为什么我感觉平壤好像符合要求?如果有人给我介绍一份平壤的革命工作,我会很感激)。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说到底只是一个城市的点缀。充其量就是个旅游景点,卖门票补贴老门卫。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大用处。

比如我的一个表哥是做保安的,守着白云路的鲁迅先生故居。虽然他读过书,也知道鲁迅先生是个很有名的大人物,但他还是呆头呆脑的,对妹妹很疑惑。漏风漏水的破房子有什么可看的?把楼拆了重建不是更好吗?……可见一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是多么的枯燥,与底层劳动人民的要求是多么的脱节。

《足安斋》唐鞋,《羊城之韵》第八章,路1997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只有在文学中才能体现出来。在大多数年份里,它都应该尘封在档案室里,直到有一天,城市规划师把它调了出来,作为规划参考。

文化遗产、城市肌理、独特记忆、logo呢...越炒作越扯淡。如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任何一个看起来懂几个字,聊起城市文化保护话题的人,都可以涉足这方面,很有味道,也不错。

在广州的文保爱好者中,最有学问最变态的是我的朋友。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让广州历史建筑的每一块砖都清晰可见...他们会因为我写这篇论文而和我分手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最新留言